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 新聞 > 正文

江蘇省政府關于推進綠色產業發展的意見

時間:2020-04-23 10:25

來源:宿遷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評論(0

(十二)強化綠色基礎產業支撐。推動能源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雙優化,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施清潔能源產業化工程,有序擴大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核能、地熱能等綠色能源供給,支持鹽城等地建設新能源特色產業集群;實施能源系統提效工程,推進分布式能源市場化交易等各類試點,加快關停淘汰落后煤電機組。大力發展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特種船舶制造等綠色交通產業,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綠色交通產業集群,構建綠色低碳的交通網絡。深入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推行綠色施工,積極穩妥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動裝配化裝修,推廣綠色建材,開展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試點示范。到2022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國家下達的目標范圍以內,清潔能源裝機超過6500萬千瓦,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98%。

四、做大做強綠色產業發展載體

(十三)積極培育綠色企業集群。建立綠色發展示范企業培育庫,實施百企引航三年行動計劃,鼓勵企業加大綠色制造投入,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打造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旗艦型企業。大力推行綠色招商,建立綠色招商引資準入門檻,制定重點行業綠色招商導向清單。實施千企升級行動計劃,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大企業綠色技術改造力度,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小散企業集聚提升,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環保龍頭企業和環保標桿企業。鼓勵企業開展全生命周期綠色設計,實施綠色制造示范、綠色制造系統集成、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等工程項目。實施中小企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計劃,搭建“互聯網+”清潔生產服務平臺,鼓勵企業推廣應用先進節能、節水、節材產品和工藝。到2022年,在綠色新興產業領域培育形成3-5家百億級龍頭企業,20家左右技術領先的骨干企業,30家左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重點企業。

(十四)顯著提升園區綠色產業發展水平。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提升工程,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搭建資源共享、廢物處理公共平臺,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支持園區探索開展環境管家、綠色聯盟、產業共生、第三方環境服務等創新發展模式,推廣綠色整體服務和全過程服務。鼓勵開發區創建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支持國際合作生態園區建設。鼓勵采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智慧化園區。支持園區探索功能混合布局和復合開發,加強與周邊城區的現代基礎設施聯系和公共服務設施共享,建設人產城融合示范區。推進宜興國家環科園、鹽城環保科技城創新發展。到2022年,實現95%以上的省級以上開發區和化工集聚區完成循環化改造,建設12個綠色園區。

(十五)強化特色小鎮綠色產業功能。積極盤活特色小鎮存量土地,推進低效產業用地再開發,提升土地資源資產配置效率,促進要素向高端產業集中集聚。堅持以產立鎮、以產帶鎮、以產興鎮方向,重點提升高端制造類、創意創業類、新一代信息技術類、歷史經典類、健康養老、旅游風情和現代農業類等特色小鎮綠色產業發展水平。注重特色資源挖掘,促進產業、社區、文化、旅游功能和智慧管理融合疊加,創新體制機制,創建一批“產、城、文、旅、智”五位一體的新型社區,高質量打造一批示范性綠色特色小鎮、行業標桿性特色小鎮。

(十六)持續擴大綠色產品有效供給。加快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實施統一的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清單和認證目錄,逐步擴大節能產品、環境標志產品認證范圍。實行綠色產品領跑者計劃,鼓勵企業開展綠色設計、綠色改造、綠色采購,支持企業生產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綠色產品。健全綠色產品認證有效性評估與監督機制,建立一批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檢測專業服務機構,加大綠色產品推廣使用力度。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綠色產品生產企業集聚區,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創建國家綠色產品認證試點城市。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規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積極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到2022年,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60%以上。

(十七)建設綠色產業標準和品牌強省。鼓勵企業制定實施嚴于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建設標準創新研究基地,協同推進產品研發與標準制定。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加強質量和品牌監管,健全品牌培育、評價、宣傳和保護機制,鼓勵企業爭創行業名牌產品。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爭創一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等。到2022年,培養一批市場信譽度高、國內外影響力大的具有特色的綠色制造精品品牌。

五、積極拓展綠色產業發展空間

(十八)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加快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步伐,鼓勵制造企業向“產品+服務+技術+系統解決方案”轉型,培育一批集“智能制造+增值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兩業”深度融合發展企業、平臺和示范區。深入開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試點,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園區開展區域融合發展試點,鼓勵重點行業和領域代表性企業開展行業、企業融合發展試點。圍繞智能工廠建設、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柔性化定制、共享生產平臺、全生命周期管理、供應鏈管理、服務衍生制造等領域,加快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南京市六合區、蘇州相城高新區、常州高新區、泰興市、興化市、泗陽縣、句容市等國家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和先導區建設。促進“互聯網+”“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提升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水平。

(十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余熱余壓回收、中水回用、廢渣資源化等綠色化改造工程,促進生產過程廢棄物和資源循環利用。圍繞垃圾分類與“兩網融合”、建筑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再制造和再生資源利用、水資源綜合利用、生產者責任延伸等領域,實施一批循環經濟工程項目,推動南京等設區市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推動報廢機動車回收企業轉型升級,支持南京、蘇州等地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試點,鼓勵具備條件的縣區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廢舊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體系,提高塑料袋、電子廢棄物、廢舊輪胎、廢舊金屬、廢舊瀝青路面材料的再生利用水平。推進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實施大宗固體廢棄物循環綜合利用工程,推動連云港、邳州、張家港和如東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加快徐州、新沂、揚州、常州新北、連云港東海、江陰秦望山、無錫惠山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扎實推進秸稈機械化還田,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整縣推進試點,鼓勵多種形式秸稈離田利用,鞏固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推動張家港等國家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城市礦產”示范試點基地與靜脈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工業節水減排,推進節水技術改造,嚴控高耗水服務業用水,加強農業節水增效,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支持沿海地區開展海水淡化等非常規水利用,開展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到2022年,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比例達到83%以上,餐廚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率達90%左右,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創建13家左右省級以上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524億立方米以內。

編輯:徐冰冰

0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0人參與 | 0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17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