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煙臺出臺《關于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的意見》。堅持新舊動能轉換與生態環保一同謀劃、一起部署、一體推進,將環境質量改善作為衡量新舊動能轉換的成效,嚴格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高質量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詳情如下: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魯政字〔2019〕212號)有關要求,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將生態環保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決策全過程
1.堅持新舊動能轉換與生態環保一同謀劃、一起部署、一體推進,將環境質量改善作為衡量新舊動能轉換的成效,嚴格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高質量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用經濟和環境“雙指標”綜合評價區域發展質量。(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有關部門,各縣市區黨委、政府。所列責任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分別落實,以下各項任務均需各縣市區黨委、政府負責落實,不再一一列出)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源頭管控,大力優化產業、能源、交通運輸、城市空間等結構布局,將生態環保、安全生產、節能減排、提質增效統一于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應急局)
二、分類改造提升現有工業企業
2.對現有工業企業開展“畝產效益”評價,實行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按照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工作方案規定,開展相關行業落后產能淘汰工作,按照先立后破的原則,將淘汰類項目、落后產能、技術裝備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生產線等納入新舊動能轉換“替代源”清單,制定退出時間表、路線圖,對技術裝備相對先進的“過剩產能”,鼓勵其對外轉移優化布局。按照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工作方案及配套政策要求,制定我市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加快地煉、電解鋁、輪胎、氯堿等行業調整布局和優化。對氧化鋁、自備電廠、小火電等為高耗能產業配套服務的項目,在滿足產業鏈發展匹配要求的基礎上,不再布局新項目,并盡快將產能規模和布局調整到合理范圍。(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
3.對歷史上形成的傳統支柱產業的小企業集群,強化安全、環保、節能、質量等標準監管引導,建立產業園區,搭建合作平臺,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通過市場資本紐帶,促進股份合作、兼并重組,淘汰落后、改造提升、培育壯大,形成優勢產業集群并于2020年10月底前完成,既解決污染問題,又促進轉型升級。(責任單位: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堅持分類治理“散亂污”企業,解決“劣幣驅逐良幣”問題,防止已取締企業死灰復燃。(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4.通過環保標準倒逼引導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推進建材、鑄造、有色、化工等工業窯爐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深度治理,強化家具、整車生產、機械設備制造、汽修、印刷等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VOCs)綜合治理,減少異味擾民。穩步推進排污許可管理工作,圍繞“全覆蓋”的總體要求,不斷提升服務效能,深入落實“一次辦好”改革。(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三、加快培育新興產業
5.用好重大項目落地“五個一”協調推進機制,切實化解重大項目落地難、落地慢問題。根據省統一部署,加快產能權、碳排放權、用能權、水權、排污權交易制度建設,鼓勵企業置換產能、交易指標、股權合作,推動資源能源和環境容量指標向效益更好的領域和企業流動。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穩步發展消費類電子、智能終端、新型半導體等。鼓勵新能源新材料研發,壯大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發展現代海洋產業,實施“智慧海洋”“透明海洋”工程,打造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海上糧倉”,發展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新興產業。(責任單位: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市大數據局)鼓勵發展醫養健康產業,培育健康休閑、中醫藥養生等保健新產業,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產業鏈。(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6.實施“上新壓舊”“上大壓小”“上高壓低”“上整壓散”,新建項目產能技術工藝、裝備水平和節能減排指標必須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以上。所有新上項目建設必須滿足區域污染物排放和產能置換總量控制剛性要求。新項目一旦投產,被整合替代的老項目必須同時關停。倒逼新舊動能及時轉換,杜絕“新瓶裝舊酒”“新舊并存”的假轉換。嚴格控制高耗能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新增產能,對確有必要新建的,按國家要求實施減量置換。(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行政審批服務局)
7.落實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要求。制定完善改革方案,確定園區主導產業方向,根據園區產業定位和結構精準招商,培育企業之間的關聯度,實施“五個一體化”,加快提升各類園區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水平。(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
四、推動交通運輸轉型升級
8.持續完善鐵路貨運網絡,大力提高鐵路、管道、水運等清潔運能。推動環渤海濰煙高鐵、大萊龍鐵路擴能改造項目建設,加快萊州港、南山裕龍島鐵路專用線等項目建設,提升煙臺港水路及鐵路集疏港運量,2020年底前,完成煙臺港礦石、焦炭等大宗貨物運輸的鐵路或水路化,嚴禁使用重型柴油貨車運輸集疏港煤炭。督促原材料公路運量100萬噸/年以上的企業修建鐵路專用線。新、改、擴建涉及大宗物料運輸的建設項目,原則上不得采用公路運輸。(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煙臺車務段)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