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難點的關鍵,在于數據價值的發掘。也就是,讓數據會“說話”、會“分析”、會“思考”、會“預判”。
為此,蘇州水務局和華為公司,一方面將分散在各業務系統的數據整合起來,完全打通,再通過數據鏈的支撐,精確分析預測變化趨勢,從而用大概率思維防范小概率事件,做到精準治理和應對;
另一方面建立起開放生態,引入希格瑪(應用軟件平臺)、中威電子(視頻管理軟件)等合作伙伴在華為數字平臺進行業務開發,再通過華為生態資源整合,避免傳統的數據封鎖和固化。
在整個過程中,華為在不同場景下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減少了人工,大幅提高了監管效率。
就像王國榮所說,華為的優勢體現在智能化、數字化以及資源整合方面。這樣的優勢,不僅僅打動了蘇州水務局,還得到了深圳、泰州、呂梁、徐州等地水務部門的青睞,協助這些城市構建的智慧水務工程。
云上治水
平江河智慧水務項目的成功,也不僅僅讓蘇州古城的河水更清澈了,更為其他城市的治水工程帶來了可供挖掘潛力的資產。
首先,雖然平江河項目只是對拋物、傾倒污水等輕度違規行為進行智能識別和處理,但計算機視覺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卻可以在很多水務場景發揮作用。
比如,內澇積水測量、排口偷排檢測、水體違法占用、藍藻監測、無人機巡河兩期比對、智慧閘站泵站管理等。具備一定條件和基礎后,還能開展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拓展在精細化供水方面的應用。
其次,沉淀下來的數據,通過后續的分析、利用,還能繼續發揮價值。
第三,華為構建平臺+生態模式,后續再通過開展技術攻關合作,設立創新研究院等形式,還能不斷提高水治理新技術孵化和突破能力。
水是生命之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水利大國強國,大禹治水、李冰修都江堰、京杭大運河、南水北調、三峽大壩、葛洲壩等項目舉世矚目、鬼斧神工,讓人嘆為觀止。
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技術,正在將中國帶入“智慧水務”的時代,數字版、“云上”版的治水正在徐徐上演。蘇州平江河項目,只是這場大戲的開篇表演。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