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的農村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重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以縣(區)為單位編制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或方案,把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城郊融合類村莊作為治理重點,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鼓勵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和運營管理,在都市圈探索建立農村污水處理受益農戶付費制度,提高農戶自覺參與的積極性。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實施農村清潔河道行動,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鼓勵河湖長制向農村延伸。推進禽畜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水產養殖污染整治,控制農業種植面源污染。
先進的生態環境監測服務。參照《全國環境監測站建設標準》二級標準要求,提高都市圈內各級環境監測站的綜合能力和整體水平。完善區域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推進建立城市近郊與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支持南昌自主建設臭氧立體觀測系統、機動車遙感監測平臺。加強園區環境質量監管,支持園區建設智慧環保大數據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環保的先進技術理念,以園區異味自動監控系統、污水及雨水排放口監控系統、斷面水質監測建設為基礎,實現對園區環境質量、污染源和環境風險等要素的全面感知和綜合評估,對感知數據進行一體化智慧應用,提高綜合決策能力,防范環境風險。督促企業落實自行監測主體責任。
九、規劃實施保障
(一)組織實施
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本規劃由大南昌都市圈相關設區市、贛江新區、相關縣(市、區)和省直有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由南昌市牽頭,昌、九、撫、饒、袁等五地組建大南昌都市圈生態環境委員會,建立和完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制定分工方案,明確各有關部門的權責,強化規劃實施的協調調度、績效考核和問責機制;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環境污染防治集體會商、區域邊界環境聯合執法、跨區域出境斷面水質聯合考核等合作機制。突破行政區界限強化邊界地區污染整治。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組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依法統一行使污染防治、生態保護、核與輻射安全的行政處罰權以及與行政處罰相關的行政檢查、行政強制權等執法職能。加強規劃實施情況的評估,推進規劃實施-評估-調整-實施滾動循環。
(二)資金投入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統籌生態環境領域各類資金,重點支持生態環境保護、生態修復治理、綠色產業發展、環境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等方面。拓寬環保資金的投入渠道,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采取“政府購買服務+EPC+跟蹤審計+全程監管”的操作理念,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環境監測、評估和污染防治等環境公共服務領域。推動國家和省、市以及鄱陽湖相關利益方人民政府共同出資,積極引入國家開發性金融、三峽集團等社會資本,探索設立鄱陽湖長江水基金。大力發展綠色債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逐步擴大環境污染責任險覆蓋面,引導更多綠色金融資源強化對環境保護重點項目的支持。
(三)制度建設
貫徹和落實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制定和完善地方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建立和完善排污許可證制度,形成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體系。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逐步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監管體系。南昌市、九江市要全面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深入推進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涉長江流域跨省和省內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開展撫州等市縣國家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
(四)科技創新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人才隊伍與服務平臺建設,整合科技資源,加強重點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突破,提高綜合集成創新能力。加大科技成果和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建設專業化高水平科技創新智庫,推動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產業技術研究院,鼓勵社會力量創辦新型研發機構,推動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大型科學儀器、專家庫的共享。在垃圾焚燒、污水處理、生態修復、資源循環利用等重點領域開展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攻關,組織實施一批科技計劃項目,推進模式創新,形成一批生態環境保護適用技術成果和典型示范經驗。擴大對外合作與交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院地合作與區域合作,引進和推廣生態環境保護先進技術,全面提升科技支撐水平。
(五)公眾參與
加強對規劃的宣傳,提高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公眾規劃參與意識和環境責任意識。以居民環境需求為導向,建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供求決策公眾參與機制,搭建政府、企業、公眾定期溝通、平等對話的交流平臺,鼓勵公眾按照法定權利、通過法定程序和渠道參與規劃的編制、實施和監督,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增強執行的自覺性,共同推進規劃實施。
[1] 根據《自然資源部辦公廳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生態保護紅線評估工作的函》(自然資辦函〔2019〕1125號)和《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關于印發生態保護紅線評估有關材料的函》的要求,當前,省自然資源部門和生態環境部門正在聯合開展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工作,待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結果正式公布后,本規劃有關生態保護紅線的內容以此為基礎更新。
[2]當前,我省正在制定《江西省關于加快“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實施意見》,待正式出臺后,本規劃有關“三線一單”分區管控的內容以此為基礎更新。
[3] “六個百分之百”:工地周邊圍擋、物料堆放覆蓋、土方開挖濕法作業、路面硬化、出入車輛清洗、渣土車輛密閉運輸。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