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面對各種變化,有哪些應對思路和具體措施?
根據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聯合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發布的《中國環保產業分析報告(2019)》,預測接下來的幾年,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環保產業仍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我們一貫提倡環保項目“高質量發展”,對此,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準備:
一是全力做大做強規模,形成中廣核環保品牌。
加強對“水安全”的綜合治理,將中廣核的“安全第一質量第一追求卓越”的企業文化相匹配,實現“安全+環保,中廣核最好”;
加強與政府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地方水務企業混改,拓展重大環保水務項目;
加速進軍環境產業,勇擔央企責任,用足用好央企政策,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強化資本后盾,推動產融結合,使企業煥發活力,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
發揮央企在環境治理方面的示范帶頭作用,努力將中廣核環保打造成為行業領先的水務環境系統服務商,進入全國城市水務環境系統運營商的先進行列。
目前,我們正在打造“水環境4.0大水務平臺”投資模式,為城市水循環提供系統化服務方案;我們中國廣核集團銀行授信達8000億,中廣核與國開行簽訂“共抓長江大保護”合作協議,正在推進環保產業基金的募集,具備水務市場資源整合實力。
二是“四水”物聯融通,系統打造新型大水務平臺。
疫情之后,“集團化作戰”對我們各細分領域的要求愈加凸顯,肩負央企使命的我們,會在進行下一步的大力整合。水務行業高度業務集成化集制造、輸送、配送和零售等多個環節為一體,能夠提高企業運作和管理效率。
我們秉承著“水循環4.0”發展理念,以實現“供排一體、城鄉一體、廠網一體、五水共治、智慧水務”為目標,從城市水循環和水平衡的理念出發,統籌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四方面的問題,打造“供排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廠網一體化”的新型“大水務平臺”,為城市水循環提供系統化服務方案。
“大水務平臺”對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進行綜合整治,確保社會水循環能夠與自然水循環相互貫通,城市水循環系統的資源平衡,實現水安全的保障和水環境、水生態的良性發展,構建宜居的城市水文化。
三是精準發力行業痛點,貢獻環保運營智慧。
我們時刻關注業務“風向標”,將認真地研究市場規律,提升戰略規劃,統籌政府、大眾需求,提供更完善的環保新業務。
組建多維度技術聯盟,充分發揮公司平臺效能,聯合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伙伴,強化技術研發、技術合作,集成突破創新,不斷為環保行業賦予新“動能”;
協同打造精品水務項目,引進歐洲EAA垂直智慧污水處理技術,實現該技術的吸收、轉化、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建成示范標桿項目,市場推廣形成一定規模。
同時,我們正在加強智慧水務建設,通過大數據、云技術、人工智能、模擬軟件、互聯網、物聯網、自動化等與水環境治理的結合,發揮智慧水務非接觸式服務功能,從容應對突發狀況,確保安全、穩定、高效地開展運營管理工作,推動“智慧治水”。
四是建設智慧水務,探索高標準環保“新”生態。
第一,我們關注監測、技術的完善與提升,大力研發一系列高標準規范、監測手段及先進技術,在水消毒市場領域的擴張。
第二,我們正在積極研發消毒方面的監測和技術標準,針對疫情過后大面積的消毒殘液對供水、排水以及水生態生產的影響,做好評估和應對措施,切實保證水安全。
第三,我們將勇于探索環保新領域,深入項目“深水區”,促進行業系統,打造高標準的環保“新”生態。譬如,污水處理方面,從之前解決的“有”“無”問題之后,后續更應強調“有”到“精”的高標準轉變。
以上,讓我們對未來更有信心!
3.針對疫情,中廣核環保在湖北本地的項目運營管理方面有哪些挑戰,及應對舉措?
此次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整個國家社會組織,社會治理,人民生活習慣可謂影響深遠。特別是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處專家介紹,新冠肺炎具有通過氣溶膠和糞口傳播的可能性,給整個環保企業運營提出了新的挑戰。
我們在湖北有水務環保領域子公司2家、下轄9個供排水廠站。疫情期間,我們在供排水、供熱、污水處理等各方面,都對城市正常運轉給予了極大的支持。身處疫情重災區,面對防護物資短缺、人員調配困難、物資供應不暢等方面困難,我們充分發揮現有智慧水務功能,推行非接觸式服務,從容應對突發狀況。重點關注進水中可能殘留的余氯對生化系統造成的不良影響,通過適當提高生化系統污泥濃度、增大曝氣量等技術措施,提升生化系統抗沖擊能力,同時,強化出水消毒,確保出水糞大腸菌群數穩定達標。供水廠方面,做好原水水質管控,根據管網末梢水余氯含量適當提高出廠水消毒劑投加量并同時做好重點客戶供水保障,加強與用水客戶信息互動。
目前,在鄂供排水廠站均保障了生產正常,全部穩定達標運行。我為奮戰在一線的中廣核環保人點贊!
4.如果可能,您希望政府、平臺、同行等各方力量提供什么樣的支援?
一是政府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統籌規劃。在稅收優惠、企業融資、上市、調價等方面給予綠色通道,在政策支持和物資保障方面給予環保企業更多的重視和幫助。
二是平臺方面,提供更多最新的行業資訊和市場機會,提供政策解讀、資金準備和作業指引。
三是同行之間,有更多的機會交流,通過技術研發、技術合作、技術支持,攜手承擔環境治理社會責任,國企+民企協同,通力合作,形成環保合力,構建良好的和諧環保生態圈,共同助力美麗中國。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