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面對各種變化,川發環境有哪些應對思路和具體措施?
面對疫情對內外部的影響,環保企業要有“結硬寨、打呆仗”的戰略安排,所有的變化最終考驗的是內部的基礎能力,只有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才能形成應對變化的有力舉措。總體來講,川發環境要做到“內強外拓、提質增效、轉危為機”,全面激發潛力。
內強外拓是既要強化自身優勢,又要積極尋求對外拓展的機會。強化優勢就包括要做好組織機構的優化,以適應外部突然變化的能力;要鍛煉一支應急處突的隊伍,帶動團隊素質的提升;要建立快速決策的機制,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扁平化、多線條的并行管理;要做好稅收的籌劃,充分利用國家的優惠政策降低企業稅賦。對外拓展就是要做好項目前期的溝通與儲備、資金的平衡與調度、物料物資的采購,保障疫情過后可以快速推動項目的投資與建設。
提質增效是要借助疫情防控的應急機制,匯集更多的創新和變革活力。常規管理會讓我們對很多事情習以為常,而在突發事件發生后,更能激發出創新、變革的活力。比如加強智能化投入,推進和完善無人值守體系,減少人工成本,避免直接接觸等等。
轉危為機就是要通過管理和技術創新,取得新的突破與發展。未來環境產業將更加注重運營和技術實力,川發環境將沿著“全國一流的全領域環境治理系統服務商”的定位,推進業務模式和技術的創新,強化水、固、氣三大業務的協同,并加快布局智慧環保業務。
5、如果可能,您希望政府、平臺、同行等各方力量為公司或為行業提供什么樣的支援?
對政府的希望:希望政府出臺相應政策,從融資、稅收等方面對環保企業進行傾斜。政府在堅持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同時,避免在疫情之下過度依靠降電價對實體經濟進行支持,建議保持電力行業的合理利潤空間,避免火電環保企業在疫情后盈利空間變窄。同時,希望給予農村環境治理政策傾斜,如推進農村畜禽糞污、秸稈尾菜等有機廢棄物的協同處置,并完善農村污染治理的付費機制和沼氣定價機制等。
對行業組織的呼吁:行業內要共同呼吁和踐行高質量發展理念,創造企業良性發展的行業環境,在行業內建立良好的競爭環境,避免惡性競爭,實現行業的良性可持續健康發展。行業組織要搭建行業交流的平臺,組織不同類型企業(如資產型、技術型、產品型企業)間的交叉學習與合作,通過業務的互補和生態共贏,提升產業的整體實力。
對同行企業的期望:四川發展是四川省最大國有企業,具有顯著的資源聚集和產業引領優勢,川發環境將以國企的責任與擔當,與全國各地具有核心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的企業協同發展。疫情之后,我們也會通過商務合作、資金支持和投資并購等方式,幫助中小環保企業脫困,助力環保產業良性發展。
6、您對2020年及接下來五年的環境市場如何判斷?對此,川發環境有哪些準備?
由于受疫情的影響,2020年環境產業會有一定的滯緩,一些疫情直接相關的環保領域,在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上會有更高的要求,但對整個環保產業的長遠影響不大。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環保政策力度不減、方向不變。未來五年經濟會更加注重對質量的追求,環保的壓力會持續加大。我們的基本判斷是:有壓力,但力度不減;有阻力,但方向不變。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的講話高度強調環保:絕不能再回到GDP論英雄的老路上去;絕不能再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搞所謂的發展;不能再回到粗放的增長模式上去。
二是環保順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環保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環保產業服務于國家“高質量”發展。
三是建立市場化的產業運行機制。國家未來將強調環保的市場化機制,頂層設計將更加完善,對治理效果的需求將更加凸顯,這將給環保企業和產業帶來更多的機會。
總體來講,環境產業未來五年會向集中化、精細化、智慧化、融合化方向轉變。集中化是產業的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從政策形勢、市場需求、環保板塊基本面來看,未來五年環保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通道,行業內整合及競爭將進一步加劇。精細化是運營管理會更加的強調提質增效。新技術、新工藝、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將改變以前的粗放式管理和“跑冒滴漏”的問題,讓環境企業向高新技術企業轉型。智慧化是環境產業將融入智慧城市建設。智慧環境不是一個孤立的領域,它將與電力、燃氣、交通等融入智慧城市的總體規劃與建設中。融合化是環境產業與相關產業的深度合作。比如環境治理與農業、能源、旅游等產業的融合,環境治理的增值價值會進一步彰顯,也將帶來更多技術和模式創新的可能,比如土地置換、環境交易等。
在新的產業趨勢來臨之際,川發環境將依托四川發展國有資本運營、產業投資引領的平臺,發揮在資本、資源、多產業協同等方面的優勢,推進環保產業的優勢資源整合、先進技術集成與應用、以及跨產業的協同創新,助力環境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