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著為國做貢獻”的第14天,慶龍老師在微信上問我能不能寫篇文章,我理解他的想法:能不能在疫情肆虐的寒冬中給“前途未卜、饑寒交迫”的企業送一碗熱騰騰的雞湯。這些年在做管理研究和咨詢的經歷中,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只有“烏鴉嘴”沒有“烏雞湯”,今年有個好名詞叫“吹哨人”,但是顯然無法和李文亮醫生的光輝去比,僅希望借用他的精神,給我們的企業管理者提供一些警醒。
劉善武 E20環境商學院特聘講師 山東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導師
我一直說中國企業沒有“死亡意識”,不知道統計數字準不準確,說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超不過3年,很吊詭的事情是我們的企業管理者卻沒有“死亡意識”,“成功學”的雞湯似乎可以讓自己延年益壽。03年非典,07年新《勞動法》出臺,08年金融危機,到去年的中美貿易沖突,這期間不知道多少企業接踵倒下,其實可以看到,死亡是常態,生存或是僥幸。
這些天,又有很多人端上了很多碗“雞湯”,傳統文化包裝下的咬文嚼字又登上臺面,“危機”既是“危”,又是“機”,再配以成功案例佐證,等等。我們不能否認老祖宗辯證的思考方式,但是這種“和稀泥”的“智慧解讀”往往是“毒雞湯”,讓本已無法安放的企業家的心態更像賭場里等著骰子落下的賭徒。我更愿意用“危局”來形容這些年不確定的環境變化和今天所面臨的肆虐疫情,因為,我們不能再抱著一顆僥幸的心理去夢想一個“百年老店”或“基業長青”。
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企業的發展速度全面超越美國,這引起美國企業界和學界的高度關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國的專業機構和學者發表了大量的研究專著,創建了圍繞“共同價值觀”的“危機文化”。自此,形成了日本的“精益精神”、德國的“標準規范”、英國的“制度法規”、美國的“危機意識”四種顯著特色的企業文化理念。VUCA(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復雜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縮寫)時代的到來,面對不確定的世界,美國企業的競爭力得到凸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這些中國文化的精髓在美國企業當中得到體現。這里期待大家要重新理解這個外部環境,非典、新《勞動法》出臺、08年金融危機、中美貿易沖突、蝴蝶效應、黑天鵝… …其實這些已經不是獨立的偶發事件,而是我們可以感知的確定的存在環境,用前幾年的話:新常態。
這一次的“疫情”,我們已經宅家了14天,依然沒有見到疫情的平臺期,很多企業已經感覺難以為繼,再過14天又會發生什么?其實武漢市政府在報道500萬人離開武漢的時候,稍微有點統計學基礎的人都可以發現即使后期防控措施做得再好,再過14天也難見峰頂,如果疫情持續到三月份,我們會怎么樣?持續到四月份又會怎么樣?到五月份呢?即使是3月份結束,對很多中小企業來說都是重創。我們敢不敢把這個時間軸放長?如果這個成為一種生存狀態,或者說其實這早已經是一種生存狀態,我們理解這個狀態了嗎?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篇幅所限,僅以華為為例。華為在2003年非典的時候,連續兩年業績下滑,諸多事件的疊加,讓任正非抑郁了一年,得了重癥,華為兩年集體降薪。用彭劍鋒老師后來的回憶:“搞企業最后差不多都是坐地上哭,千難萬難”。回顧華為的過去,一個任總身上非常重要的特質:危機意識。其實在此前不久的2001年4月,任正非才寫了《北國之春》,提出了華為的很多問題,著手做了很多準備,并提出華為對成功的理解:“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業那樣,經九死一生還能好好地活著,這才是真正的成功。華為沒有成功,只是在成長。”本文的最后,任正非寫到:“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惟有惶者才能生存”。“惶者生存”后來成為任總的標簽。即便如此,在上述非典來臨的時候,華為也經歷了劇烈的陣痛。
華為持續的成長不能不說與任正非的“不安全感”相關,最會唱衰華為的就是他自己,“下一個倒下的是不是華為”,“華為終有一天會死去”,“企業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華為的紅旗還能打多久”、“以過冬的心態活在春天里”… …. 蘇格拉底說過“哲學就是練習死亡”,華為的管理實踐告訴我們:做企業必須得面對死亡,對死亡思考的越多可能會活得越久。在這個最難熬的寒冬,即便最需要撫慰的時候,能夠給到大家的建議,還是最殘酷的現實:
首先,建立“死亡意識”。俗話說“有生必有死”,佛教認為“有為法都是生滅法”,既然如此不如早做準備。蒙太涅說“預謀死亡即預謀自由”。有學者在分析企業發展生命周期的時候,總結出至少12條生死危機,也就說企業的死法很多,中國企業平均壽命3年看來也不奇怪了。但是我們在看到中國企業過早夭折的同時,我們又發現歐美國家已經存在著很多百年以上的企業依然保持活力,在日本甚至說還有幾百年的企業,看來企業的壽命與人的壽命大相徑庭,那企業的壽命到底多少年才是合理的?或者說企業的靈魂又應該是什么?彭劍鋒老師后來總結到:“搞企業最后差不多都是坐地上哭,千難萬難,很多事情會擠到你頭上,有沒有心理能量忍,靠什么幫你挺?就是企業家精神。”我們在總結長壽企業規律的時候發現:企業的靈魂就是企業家精神,這也是克服周期率的最重要的生存基因。
其次,推動轉型。這里談的不是產品、業務或市場轉型,而是觀念驅動的企業轉型。我們多數的企業還停留在“資源型”和“政策型”階段,來E20學習的數百家環境企業,趕上了“綠色發展”的政策紅利,發展勢頭很好。但是,如果不提前“預謀死亡”,做好向“市場型”、“創新型”轉型準備,培養核心能力,一旦紅利散去,又將面臨危局。
第三,保持理性。面對現實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理性,人一旦失去理性就看不到真相。筆者自己也做一些企業經營,發現一個魔鬼定律:一旦開始樂觀,失敗必然隨之而來。中國的教育一直比較缺乏思辨、邏輯和批判性,直覺思維是中國人的思維特征。很多中國的企業管理者喜歡傳統文化,恰恰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感應思維”是人類的初級思維方式,“二分法”思維只能看到對立,而企業管理恰恰需要的是“灰度與妥協”。談到管理的時候,經常的一句話:管理既是科學又是藝術,但是建議中國的企業家可以把“藝術”先放一邊,在企業中倡導科學、推崇理性,建立科學的治理體系、運用科學的管理技術和手段。尤其現在,科學理性的市場分析、財務規劃、人員調配、運營安排等顯得尤為重要。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