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下午,中國工程院新晉外籍院士Mark van Loosdrecht(馬克·梵·洛斯德萊特)教授的科研及應用之路暨“中-荷未來污水處理技術研發中心”(以下簡稱“中-荷研發中心”)三周年成果報告會在北京舉行。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教授馬克·梵·洛斯德萊特,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會長、秘書長章林偉,北京建筑大學校長張愛林,副校長張大玉,華北市政院院長吳凡松,首創集團副總經理、首創股份董事長劉永政,首創股份總經理楊斌,副總經理江瀚,北京建筑大學環能工程學院教授郝曉地、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中心”主任李雪華等出席并發表演講。
梵·洛斯德萊特教授作為國際污水處理與資源化領域頂級專家,早已當選荷蘭皇家科學院與工程院雙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并剛剛獲得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成為國際水行業少有的“四院院士”。梵·洛斯德萊特教授此前也曾獲得具有世界水處理領域“諾貝爾獎”之稱的斯德哥爾摩水獎和新加坡李光耀水獎,成為當今世界獲此雙獎絕無僅有的學者。
作為首創股份技術研發的重要外腦,這位儒雅的梵·洛斯德萊特院士,穿著他那重大活動才上身的標志性紅色西服接受了記者采訪。
科學家思維——從探索到實踐
梵×洛斯德萊特教授在污水處理領域研究之路始于他對微生物微觀世界的探究。基于對微生物微觀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受到生物膜/顆粒污泥現象的啟發,結合實踐中發現的新的微生物現象,著手開始對反硝化除磷(DPB)、厭氧氨氧化(ANAMMOX)、氧顆粒污泥(AGS)等技術的創新性研發。在深入研究反硝化除磷、中溫亞硝化+厭氧氨氧化、好氧顆粒污泥等工藝原理基礎上,推動實現了BCFS、ANAMMOX、CANON、NEREDA等一系列當今世界領先應用技術。與此同時,梵×洛斯德萊特教授30年前率先提出可持續污水處理并資源化的新理念,開創性地實現了污水中生物塑料、藻酸鹽、藍鐵礦等高附加值產品回收,并逐步實現工程化。
在被問到當選中國外籍院士的感受時,梵×洛斯德萊特教授表示:“我感覺非常榮幸和自豪。這也是我與中方研究團隊接觸將近20年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未來我們會與中國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有更多交流的機會。讓我能把更多的經驗注入‘中-荷研發中心’之中,并有機會對比不同國家污水處理行業之差異。”
“中-荷研發中心”的探索實踐之路
“中—荷研發中心”成立三年以來,通過北京建筑大學、代爾夫特理工大學、首創股份三方緊密合作,已經在研發、實戰、學術、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諸多顯著成果,特別是在被譽為下一代污水處理技術CREATE好氧顆粒污泥技術研發方面成績斐然,將于明年迎來落地示范的工程應用。
此外,在污水處理工藝生物建模、集控式智慧化污水處理廠運行、PNBC京標A達標排放技術、污水處理碳足跡LCA評價等方面亦開展深入研發工作,也均進入工程示范或編程階段。
學術層面,在《Water Research》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具有學術影響力及技術方向引領作用的SCI論文20篇;在《中國給水排水》等國內著名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篇,提交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2項。
人才培養層面,培養專業技術研發人員并形成中荷研發小組;結合“中-荷研發中心”課題 ,三方啟動了定位為“雙博士”培養的聯合培養計劃。
據介紹,CREATE好氧顆粒污泥技術研發已經取得突破型進展,“中-荷研發中心”僅用兩年時間便找到適合中國低碳源水質特點的顆粒污泥培養方法,從小試、中試到工程示范(2020年內完成并投入運行)一氣呵成。
北京建筑大學郝曉地教授表示,CREATE好氧顆粒污泥技術解決了現有反應器平面占地太大、投資/運行/能耗過高之缺陷,被稱之為污水處理領域的“核武器”。誰率先擁有這項技術,誰就能擁有絕對的技術領先能力。
北京建筑大學校長張愛林教授致辭時說:“學術國際化,技術社會化這一合作模式著實富有成效,它讓我們幾方均能從中受益,且獲益匪淺。高校學術國際化后的技術落地一直是我們的一個瓶頸。借這種新的產學研模式,我們打開了瓶頸,使我們的研究不再無的放矢。根據目前合作進展,我們三方已擬定出聯合培養博士計劃,旨在進一步拓展合作內容并加深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
章林偉秘書長表示:“中國污水處理目前面臨的是系統性問題的解決,我們的量已經很大了,提質增效是當前需要埋頭解決的問題。‘中-荷研發中心’成立3年意味著一個孩子已經度過了嬰兒期,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未來將進入一個快速成長期,我非常期望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密度高,水環境容量極其有限的國家,通過校、企、政的合作,實現城市和鄉村生態環境的真正宜居。”
承接科學家思維 讓“生態+”科技與創新引領扎根
首創股份副總經理江瀚表示,首創股份是國內水務環境龍頭領先企業,隨著國家的發展,發展模式、發展戰略和策略也適應性地調整。發展質量、業務能力、技術能力,進一步提升,這是國家目前新常態的發展方式。
首創股份科研方面以“中—荷研發中心”為標準,三年前作了大規模的系統性的設計,大規模的投入,目前有三個中心,中—荷未來污水處理技術研發中心、供水方面與哈工大有一個供水研究中心、另外和水環境有一個研究中心。“中—荷研發中心”起步最早,成果也是最顯著,是引領業務、引領行業的。
江瀚表示,這種前沿性的領域要想落地、生根、發芽、茁壯,科學家是我們的養分,能否吸收這些養分要看企業的基因。這就是承接科學家思想的能力,也是我們三方合作的機制所決定的,我們是一個非常軟性的組織,我們的凝聚依靠的是共同的目標,是對前沿技術的產業化應用,是對水和資源、能源的再生利用的推廣應用。首創股份在“中-荷研發中心”乃至我們所有研發中心,近兩年的投入是沒有上限的。三年的成果說明我們的合作模式是高效的,未來“中-荷研發中心”地位會越來越凸顯,計劃戰略非常清晰,會傾注更多的資源,應該有更好的發展基礎,會有更積極的領先性的成果。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