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系統謀劃。聚焦構建現代化的環境治理體系,以構建長效治理機制為主線,堅持問題導向和責任導向,以壓實責任、協同共治、多元參與為重點,抓好灣長制的頂層設計和發展定位。
三是實踐推進。按照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工作部署,率先在渤海出臺灣長制指導意見,結合環渤海三省一市實際情況及各主要海灣的環境特點,探索具有普適性和區域特色的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制度,也探索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之后的長效機制,為全面推行灣長制進一步打下堅實基礎。
封面新聞記者
上半年我國近岸海域優良海水水質面積較上年同期增加6.7個百分點
封面新聞記者:海洋環境監管職能轉隸生態環境部門已經一年多時間了,“打通陸地和海洋”的目標是否已經實現?我國海洋環境是否有明顯好轉?
霍傳林:謝謝您的提問,也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關注。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到生態環境部之后,打通了陸地和海洋,這也是李干杰部長經常講的“五個打通”之一。一年多以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融合融入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反應”,機構職能、人員編制整合優化、融合增效,正在向“表里如一、形實一致”的方向發展,逐步形成了陸海統籌的有效合力。
去年的新聞發布會上,我們提出了陸海統籌“四個銜接”的基本思路。借這個機會,我也匯報一下相關工作的進展情況。
第一個銜接是,陸域(區域、海域)環境保護銜接要與海洋環境質量要求相銜接,以實現污染物入海監管方面的以海定陸。在這一方面,我們強化了陸海污染的聯防聯控,特別是強化了海洋環境污染治理從陸上抓起的基本思路,在渤海組織開展入海排污口檢查整治和劣V類入海河流國控斷面整治的專項行動,管好直接向海排放污染物的兩道“閘口”,初步實現了陸海統籌、河海聯治。
第二個銜接是,沿海陸域產業布局要與海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銜接,實現產業布局方面的以海定產。在這一方面,我們充分發揮“三線一單”和環境影響評價的門檻作用和引導作用,促進陸域和海域“三線一單”在管控條件、準入類型等方面的有機融合,同時在開展沿海地區規劃環評、工程項目環評的過程中,建立部門間協調聯動機制,注重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審查,逐步實現產業布局方面的以海定產。
第三個銜接是,陸域海域綜合治理規劃、工程和海洋環境保護目標相銜接。在這一方面,我部同步啟動了“十四五”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注重流域、區域、海域在管控措施、斷面要求、治理目標等方面的銜接,確保“十四五”期間從規劃層面、從起始階段就充分體現陸海統籌的理念。
第四個銜接是,統一陸海生態環境監測布局,以實現標準和數據相銜接。過去的一年,我們按照陸海統籌、全面覆蓋、聚焦重點的原則,對原環境保護部和原國家海洋局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進行了整合優化,涉及1434個海水水質監測站位、195個入海河流國控監測斷面和453個日排放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實現了陸海監測網絡的整合優化、融合增效。
通過上述工作,2019年上半年我國近岸海域水質狀況延續穩中向好態勢,近岸海域優良海水水質(一、二類)面積比例為76.5%,較上年同期增加6.7個百分點,劣四類水質面積比例13.2%,較上年同期減少2.1個百分點。
陸地、海洋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醫整體觀非常適用于陸海統籌的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黃河流域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科學運用中醫整體觀,研究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整體預案和行動方案,分類施策,重點突破,將陸海統籌這個長期課題和系統工程研究好、規劃好、落實好。謝謝!
新京報記者
組建生態環境應急專家組 必要時將參加突發環境事件現場應急處置
新京報記者:我想提問兩個問題,第一,我們注意到,生態環境部近日組建了第一屆生態環境應急專家組,請問專家組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將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劉友賓:突發環境事件不僅影響環境質量,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也會帶來很大影響,近年來,我國突發環境事件延續了逐年下降的趨勢,但一些重大及敏感突發環境事件仍有發生,總體看環境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必須高度重視。
為進一步提升環境應急管理能力,持續推動生態環境應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發揮專家團隊的支撐作用,生態環境部近日組建生態環境應急專家組,設立生態環境應急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生態環境部應急辦)具體負責專家組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專家組成員實行聘任制,每屆任期5年。生態環境部還專門出臺了《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應急專家組管理辦法》,界定了專家組的定位和組成方式,規定了專家的入選條件和職責任務,明確了專家激勵和保障措施,保障專家組智力優勢和技術優勢的充分發揮,切實服務生態環境安全。
下一步,專家組將在以下幾方面繼續發揮作用。
一是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應對工作。協助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必要時參加現場應急處置工作,指導和制定應急處置方案,提供科學決策建議。
二是全面開展環境應急科學研究。探索環境應急管理的工作規律,推動環境應急處置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豐富應急技術的儲備,開展應急狀態下污染物排放或者控制標準體系的研究等。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