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健全污水接入服務和管理制度。認真落實國務院《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規范雨水、污水排放管理。城市市政污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生活污水應當依法規范接入市政污水管網,嚴禁雨污錯接混接和污水直排。排水未規范接入市政排水管網的新建居民小區或公共建筑,不得交付使用;市政污水管網未覆蓋的城市區域,應當依法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并確保污水達標排放。建立健全“小散亂”規范管理制度,結合市場整頓和經營許可、衛生許可管理建立聯合執法監督機制,規范沿街經營性單位和個體經營戶污水排放。建立健全市政管網私搭亂接溯源執法制度,各地市政排水(城管)、生態環境部門要會同相關部門強化溯源追查和執法,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住房城鄉建設廳、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參與)
(七)規范工業企業排水管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或工業園區管理機構要組織對進入市政污水管網的工業企業進行排查、評估,經評估認定污染物不能被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有效處理或可能影響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出水穩定達標的,要限期退出;經評估可繼續接入市政污水管網的,工業企業應當依法取得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工業企業應當主動向社會公示其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內容、污水接入市政管網的位置、排水方式、主要排放污染物類型等信息,接受公眾和相關部門監督。各地要加強對接入市政管網的工業企業以及餐飲、賓館、洗浴、美容美發、醫療、洗車等生產經營性單位的排水行為監管,建立健全多部門執法聯動機制,依法處罰超排、偷排等違法行為。(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科學技術廳、商務廳等部門參與)
(八)完善河湖水位與市政排口協調制度。各地要合理控制河湖水體水位,根據河湖防洪標準確定的設計水位、岸線規劃和航運等技術要求,合理設置市政排口,加強河湖水體水位監管控制,防止河湖水倒灌。工程施工排水排入市政管網,應納入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管理,明確排水接口位置和去向,避免違規排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的現象。(水利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建立健全專業運行維護管理機制。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具有相應資質和技術能力的排水管網運行維護單位,根據排水管網特點、規模、服務范圍等因素合理落實人員和經費保障。積極推行污水處理廠、管網與河湖水體聯動“廠-網-河(湖)”一體專業化運行維護機制,保障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健全責權明晰的工作制度,鼓勵居住小區將內部管網養護等工作委托給市政排水管網運行維護單位實施,建立健全政府和居民共擔的費用保障機制。加強設施建設和運營過程中的安全監督管理,督促相關責任主體建立健全相應工作制度和保障機制。(住房城鄉建設廳、財政廳牽頭)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市(州)人民政府對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作負總責,要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河(湖)長作用,切實強化責任落實。要結合地方實際,制定市(州)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2019-2021年)行動實施計劃,明確本地區各城市建成區污水處理設施及市政污水管網等新(改、擴)建三年實施計劃清單、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三個基本”任務要求,設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污水處理廠進水生化需氧量(BOD)濃度年度工作目標等內容,穩步推進縣城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工作。省級有關部門按照職能職責,指導市(州)完善建設項目審批、監管體制機制,優化營商發展環境,落實各項保障措施和安全防范措施,確保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作取得實效。(住房城鄉建設廳、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負責指導和督促各地開展)
(二)加大資金投入。各地要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加大政策性資金投入力度,科學規劃資金投入,確保資金投入與三年行動任務相匹配。統籌海綿城市試點、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四川省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三年推進方案》、水環境治理、節能減排等重點項目建設,建立完善項目庫,深化項目前期工作。用好用足各級財政現行支持政策,鼓勵金融機構依法依規為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項目提供信貸支持,研究探索規范股權、項目收益權、特許經營權等質押融資擔保。營造良好市場營商環境,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四川銀保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完善污水處理收費政策。各地要因地制宜建立污水處理收費動態調整機制,完善政府和居民共擔的費用保障機制,盡快將污水處理收費標準調整到位;加大自備水源污水處理費征繳力度;統籌做好污水處理費及財政補貼資金的資金使用規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向提供服務單位支付服務費,充分保障污水管網等收集設施運營維護資金。(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完善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工程保障。妥善做好城中村、老舊城區、城鄉結合部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涉及拆遷、征收和違章建筑拆除工作。結合工程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化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項目審批流程、精簡審批環節、完善審批體系、壓減審批時間,主動對接建設企業需求,優化審批服務,嚴格實行限時辦結。(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等相關部門參與)
(五)鼓勵公眾參與。各地要加強輿論宣傳引導,積極營造共建共享治理氛圍,借助網站、新媒體、手機客戶端等媒介,為公眾積極參與創造條件,保障公眾知情權。要統籌安排治理工程,加強施工現場管理,盡可能減少施工擾民,廣泛爭取居民群眾對治理工程的理解支持。要加強社會監督,鼓勵城鎮污水處理廠向公眾開放;設立公眾舉報電話,鼓勵群眾對城市黑臭水體、違法排污行為等進行監督和舉報,及時查處違法違規行為,積極營造全民參與、齊抓共管的良好社會氛圍。(住房城鄉建設廳、生態環境廳按照職能職責分工負責)
(六)強化推進指導。各級住房和城鄉建設(城市排水)、生態環境、發展改革部門要通過組織集中培訓、專題研討、典型示范等方式,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實施的指導。自2020年起,各市(州)住房和城鄉建設(城市排水)、生態環境、發展改革部門在報經同級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后,于每年1月底前向住房城鄉建設廳、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報送上年度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實施進展情況。(住房城鄉建設廳、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