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E20環境平臺聯合上海國際創投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上海組織了主題為“解碼智慧環保&促進產融結合”的金融路演活動,上海國際創投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管理合伙人張曙東博士進行了主題演講(詳情請點擊:【沙龍&路演】站在風口上,智慧環保怎么干)。該篇為張曙東在路演活動上的主題演講詳細內容。
智能科技浪潮來襲,環保領域將是智能科技與實體經濟融合的主戰場之一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智能科技浪潮正在襲來,而且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要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特點,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應用為目標,深化改革創新,優化制度環境,激發企業創業新活力和內生動力。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里第一次提出了大數據,往后的每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會重點提到智能有關的內容,2018年提出發展智能產業,到2019年是提出了“智能+”。
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都在強調智能科技和實體經濟的融合,要用智能科技這個工具去推動經濟的轉型發展,從這個層面來看,環保領域無疑也是智能科技與實體經濟融合的主戰場之一。環保行業以及企業自身的智能化需求是智慧環保的原生動力。生態環保監管的力度越來越大,環保費改稅,環保從形象工程到追求效果為王;環保企業從原先的單純規模擴張發展到規模擴張與精細化管理并重,從封閉生態到開放連接,這些都需要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工具和手段。
從智慧環保的內涵來說,套用時下流行的產業公式,智能科技+環保產業=智慧環保產業。在智慧環保產業里面,智能科技與環保產業的融合是雙向賦能的過程。一方面雖然環保產業發展這么多年,普遍的工藝也比較成熟,但是我們的管理、信息化程度還是很低,需要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工具進行升級,在管理上和決策上提高數據的作用,在經營上達到降低風險、降本增效的目標。另一方面,萬億市場規模的環保產業,為智能科技的應用提供了一個非常巨大的場景,智能科技在這個大場景里去不停地迭代、去融合的過程中其實也促進了科技本身的進步。
智能科技產業不是單一的技術或者產業門類,是一個以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為核心、由一系列基礎支撐和相應業務組成的行業矩陣。從技術角度來說除了AI的算法,還包括像芯片、傳感器、5G、大數據、GIS、機器人等,他們相互促進和補充,共同提升智能科技的技術完整性和商業可用性。在我們所看到的項目案例中,都會同時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技術,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從更廣義的角度去關注智能科技領域的投資機會。
環保與智能科技的融合,需要同時考慮技術因素與人性因素
任何一項技術,要獲得可持續的生命力,都要有切實的需求作為支撐,智能科技也是如此,這也是我們強調“無應用不AI”的原因。當前,智能科技的關鍵基礎支撐已經較為完善,而且中國在某些方面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如何找到應用場景、發揮技術的價值就很重要了。人們常說,技術是一把錘子,要找到合適的釘子;環保行業面臨著升級需求,需要技術的加持。它倆的融合,能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說到智能化,不僅僅技術層面的問題,其實更多是人的問題,很多時候是“一把手”工程。除此之外,由于環保產業2B/2G的特征,與2C業務相比,要考慮更加復雜的人性,除了要提升客戶作為一個整體的價值,還要綜合考慮客戶內部相關部門對于產品的接受度。這是因為在2B/2G業務中,使用者和決策者是分離的——基層業務人員用得好,也得需要高層點頭同意采購;高層決定購買后,也得基層業務人員愿意用、好好用,才能發揮價值,形成正循環。
中國產業和經濟智能化還有一個特別之處:以工業為例,以德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基本是從3.0時代向4.0時代轉變,而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因為基礎參差不齊,基本是分別從2.0、3.0時代同時向4.0時代轉變。這就使得中國智能化的鏈條特別長,從自動化、信息化到數字化,再到未來的人機物互動,都存在大量的機會,我們認為環保行業智能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循序漸進與跨越式并存。
數據驅動,模式創新,推動社會價值觀的變化是智慧環保的破局之路
展望未來,智慧環保應該是由數據驅動的,基于機理模型的人工智能,由機器輔助決策,盡可能地把數據和經驗智慧化,通過知識的再造,系統化賦能我們環保行業的業務和管理,同時孵化出新的商業模式。
環保行業的數據有很多種,從污染物移動的流程來看,包括生產制造、排放、收運儲、治理等階段,從類型來看,包括水、固、氣、聲、光等,從場景來看,包括市政、民用、工商業、區域等。未來智慧環保系統需要時效性更強、顆粒度更細的數據。
拿人類作比較,人工智能現在比較成熟的是圖像、語音等,對應于人類的視覺、聽覺等;在環境、食品、化工、實驗室等領域,也已經在研究氣體識別,對應于人類的嗅覺。但隨著數字化進程的推進,會更多關注更細、更深層次的信息,就像人的本體感覺(也稱為深感覺、第六感覺)。其感受器遍布在人體深部的肌腱、韌帶、關節囊(俗稱“筋”),它們持續監視著所在“身體零件”的空間位置、運動的方向、角度、速度、角速度和加速度等各種參數,并把信息傳遞給大腦。若發生意外,在你都來不及反應的情況下,將危險信息電光火石般傳遞到大腦;在你毫無意識的情況下,大腦迅速做出計算和決策,替你指揮身體肌肉做出快速反應,以應對意外情況和突如其來的風險。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