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深港產學研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深港環保”)由深港產學研基地下屬的環境技術中心改制而來,管理層幾乎都是技術出身,董事長是北大老師。從誕生之初,“產學研”、“技術創新”就成為了企業的重要標簽。時至今日,公司仍然保留著一支200多人的技術研發團隊,每年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投入超過2000萬。在利潤漸薄的環境產業,深港環保的獨特發展邏輯為他們帶來了什么?
深港環保總經理 王波
近日,中國水網拜訪了深港環保總經理王波。王波透露,近幾年來,深港環保的業績發展一直平穩上升,前年營收4億,去年營收近7億,今年預計營收在10億左右。沒有爆炸式增長,卻也沒有隨著市場的波動而跌落。王波認為,公司業績的穩定增長,一方面由于公司對項目進行仔細的甄別、篩選,另一方面得益于公司豐富的技術儲備。
深港環保旗下擁有5個技術研發平臺及1個博士后實踐基地, 包括廣東省流域水環境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深圳河道水體生態修復技術工程實驗室、深圳市海岸與大氣研究重點實驗室、深圳環境微生物資源開發與應用工程實驗室、深圳市環保產業園環保技術公共研發平臺、深圳市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公司長期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院等科研院校以及設計單位保持密切合作關系。在科研方面,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
一直以來,都有合作伙伴勸深港環保砍掉龐大的研發隊伍,這樣公司一年便會多出數千萬元的利潤。在王波看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砍掉后,明年是多出數千萬元,后年呢?”深港環保不僅要保留研發隊伍,還要進一步激發活力,制定考核措施:要求每一個技術研發人員,每年在核心期刊至少發表一篇論文,公司負責版面費,并且發放獎勵;如果沒有完成,就要扣除相應績效。
此舉旨在鼓勵科研人員思維上的創新。王波表示,“環保行業很多環節的文件復制、粘貼成風,導致思維僵化。但寫論文不同,必須在立意選材方面有新意,有自己的思考。”在嚴格的考核措施激勵下,深港環保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量比很多國內高校環境學院的還要多。
王波認為,深港環保發展至今,技術創新是最重要的驅動力,科研人員的創新及思考,是企業應對未來的最好儲備。隨著環境產業的發展,治理需求已不局限于做好一個點、一個廠,而是放到了更宏大的流域、區域層面;對于環境企業的要求,也逐漸從排放達標、總量控制走向了斷面達標、區域達標。王波判斷:“環境產業發展到現在,早已經不是外界認為的簡單‘點對點治理’的范疇了。考核斷面要達標,可能與單個污水廠排放是否達標沒有必然關聯,還有綜合考慮排水管網及排水體制、面源污染、工業污染源管控、應急預警等若干因素。它要求企業具備強大的規劃能力和運營能力,思路創新和技術儲備不可或缺。”
基于上述考慮,深港環保的企業定位調整為“流域/區域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技術提供商與運營商”,希望通過加強規劃、運營能力,成為地方環境服務的直接提供者。王波透露,當前公司業務拓展思路同樣來源于此:“經過公司辨識,找到有著潛在治理需求的地區,去告訴當地政府目前存在哪些問題、需要通過什么樣的手段及技術途徑解決,以縝密的頂層規劃打動政府。”由于早走半步、信息掌握全面,在拿項目階段便更具優勢。近年來,深港環保承接的系列流域治理項目,包括丹江口庫區,南四湖,伊通河等流域,均驗證了“規劃+運營”思路的有效性。
關于未來,深港環保仍將按照技術驅動、綜合服務的思路走下去。為確保走得穩、不走偏,在治理模式尚未成熟的農村污水治理領域,深港環保也將堅持“服務為本”,提出建設運營為一體的“smile”模式,摒除單純提供設備或者設施的銷售行為。在流域環境治理方面,大力倡導一河一司,以最終流域斷面達標作為績效評估的“R-eMC”模式,以最優的經濟投入取得最大的環境收益。這些以服務為導向,以區域或者流域環境總體達標為目標的商業模式為企業帶來了更好的發展契機,王波表示:“有人說,做企業應該堅持利潤第一,但只考慮利潤肯定不是環境企業該做的事情。”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