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4月份,我們一直著手雨污水管網排查整治,不停地做檢測和相關數據的分析,任務非常繁重?!痹?月16日舉辦的“2019(第十一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市政院)研究院總工譚學軍,以蕪湖長江大保護項目探索實踐為例,介紹蕪湖水系統五大現狀與五大問題,以及如何通過設計引領排水管網精確檢測。
譚學軍
蕪湖水系統五大現狀與五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也非常關心長江生態建設,親自把脈長江經濟帶。他強調,長江經濟帶建設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是說不要大的發展,而是首先立個規矩,把長江生態修復放在首位,擺在壓倒性的位置,保護好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搞破壞性開發。
三峽集團肩負起國家落實共抓長江大保護新使命,于今年5月份,作為聯合體牽頭方,與上海市政院、國禎環保等企業組成的聯合體,斬獲蕪湖市城區污水系統提質增效(一期)PPP項目(以下簡稱蕪湖項目),探索廠網一體化提質增效模式,打造長江大保護先行先試試點。
該項目工作量大,任務重,新建管網150公里,污水廠擴容14.5萬m3/d,新建污水廠3萬m3,一級A提標改造、雨污水管網排查整治2050公里。
蕪湖水系統五大現狀
從今年4月份,上海市政院一直著手蕪湖項目雨污水管網排查整治,不停地做檢測和相關數據的分析,任務非常繁重。接下來,譚學軍重點分析了蕪湖水系統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第一、黑臭水體治理存在反彈
環保督查發現,板城垾河道沿線有多處雨水口溢流排放生活污水;
僅保興垾和板城垾兩條入江水體,有生活污水直排河道進長江;
花津橋、金馬門排澇泵站有污水直排長江一級支流青戈江;
控源截污不到位導致黑臭水體整治流于表面,多條黑臭水體出現反彈。
第二、污水管網高水位運行
經現場調查,下游朱家橋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22萬m3/d,實際進水量約23.5萬m3/d,收水范圍內供水量約23萬m3/d,正常情況下不應出現污水外溢的問題。但現狀污水干管系統高位運行,其常年水位高程均在保興垾水位以上1米左右,大量污水通過兩側截污管道上的溢流口,倒流進入保興垾水體 。
第三、污水廠進水濃度偏低
蕪湖市共規劃有10座污水廠,其中已建7座。蕪湖市遠期規劃人口530萬人,遠期用水量290萬m3/d,遠期污水處理量161.07~171.15萬m3/d。
如下圖所示,部分污水處理廠COD不足100,進水濃度較低,出水標準不高、尾水出路難,亟需提標改造。
第三、管網雨污混接問題嚴重
目前已經完成的管網排查有436km,雨水管網排查1370km,發現混接點1465個。這里雨污混接比較嚴重,沉降漏損,部分地區存在污水處理空白。
蕪湖水系統存在五大問題
第一、摸排工作量大,問題多
(1)朱家橋、城南、大龍灣、高安、三山、城東等四個污水片區,總共2050km,工作量大,業主要求嚴格;(2)老城區管網建設年代久,問題多;(3)主管網降水困難;(4)管道淤積嚴重,很多管道被堵死。
第二、排查時間緊、周期短
業主給上海市政院定了4.30、6.30、9.30的任務。4.30要完成雨污混接排摸工作,涉及6個片區雨污混接、排口調查、管道混接摸排;6.30要完成CCTV等管道檢測,分片區進行,涉及降水、清淤、CCTV檢測;9.30要完成污水管網整治設計,分片區退步開展,6月30日完成初步設計,9月30日之前陸續完成施工圖設計。
由于排查時間緊、周期短,好多項目是邊檢測,邊做設計,工作時間非常緊。
第三、基礎設施信息系統建設滯后
現在的管位,包括檢查井的位置,由于基礎數據缺乏導致管線測量位置不準確,一定要先把管線測量工作做扎實,否則會出現管道檢測結果無法與管線圖一一對應的問題,核對工作量巨大。
第四、管網混接、滲漏和水外進入問題突出
這是比較常見的問題,經統計,蕪湖排查2352公里,調查出混接點1763個,折算每公里市政管網(不含小區)混錯接0.75個;上海排查1.89萬公里,調查出混接點2.029萬個,折算每公里市政管網(不含小區)混錯接1.07個,混接量非常大,不利于后面的摸排或改造。
第五、管網日常養護不到位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破損嚴重,管道波形如下圖所示。
設計引領排水管網精確檢測,要解決2大關鍵點
如何通過設計引領排水管網精確檢測,上海市政院給出了解決思路,具體來說,分這幾個方面:
第一、解決CCTV檢測的重點和難點。
(1)CCTV的檢測要做好統籌和安排工作。比如說白天交通繁忙的主干道,可以選擇夜間進行施工,對于次干道,或者兩側小區較多的道路可以選擇白天施工,這些都需要提前做好;(2)管道封堵是一個技術含量活,封堵不好,存在破漏、炸開的情況,因此缺陷一定要提前判讀;(3)解決管網混接摸排與排口摸排,上海市政院采取打開污、雨水井蓋方式,排查市政,對于河道排口摸排,在河道上覆水無法排干的情況下,可使用測聲納對河道兩岸河堤進行掃測。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