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和落實“兩山理論”的關鍵一環,我國水生態環境治理步伐正在加快,但目前仍存在較為嚴重的“水困局”。
國家水利部資料顯示,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國年平均缺水量高達500多億立方米。北方缺水尤為嚴重,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國土面積占全國的63.5%,但水資源僅占全國的19%。北方資源性缺水,南方水質性缺水問題突出。
除了水少,水還在變“臟”。
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等專家研究結果顯示,我國主要水污染物環境容量已嚴重超載,全國的COD和氨氮的超載率分別為210%和330%,其中,海河流域超載最為嚴重,COD和氨氮的超載率分別高達1910%和3070%。
更令人擔憂的是,水污染已由支流向主干延伸,由城市向農村蔓延,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滲透,由陸地向海域發展。
面對困境,如何破題?向污水“亮劍”是解決我國水環境污染和水資源短缺的重要舉措。高科技環保企業碧水源自主創新研發的全球一流的污水超凈化技術——“MBR-DF”雙膜新水源技術,就是助力打贏這場碧水保衛戰的利器之一。
“MBR-DF”雙膜新水源技術是以碧水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和超低壓選擇性納濾(DF)技術為核心,可同時解決水環境污染和水資源短缺的開創性技術,其核心技術分別于2009年和2017年兩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技術可將城鎮生活污水、黑臭河水等劣Ⅴ類水超凈化處理,穩定提升到優于地表水Ⅲ類的高品質新水源,實現“就地造水”。同時,運行壓力比傳統工藝低30%以上,產水回收率高達95%,具有節能降耗的實效。
工藝流程上,“MBR-DF”雙膜新水源技術充分發揮了MBR高效生物處理及DF膜技術選擇性分離的特點,實現污水超凈化處理,一方面,該技術可有效去除重金屬、POPs、藻毒素、痕量有機物等“三致”物質,是十分安全的新生水源,可以直接回灌地下,或通過向濕地補水回補涵養地下水,增加區域水資源儲量,提高用水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大幅削減入湖污染物、持續地用于水系補水等,促進水系循環和生態修復,進而推動我國整體水生態環境改善。
北京翠湖新水源廠
2014年,該技術首次在北京翠湖新水源廠(7000 m3/d)示范成功,經國家環保部環境監測總站檢測,其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可作為翠湖濕地補水,具有保護水環境和補給水源地的雙重功能。
昆明市洛龍河污水處理廠
2017年,昆明市洛龍河水質提升試驗示范項目建成通水,該廠采用“MBR-DF” 雙膜新水源技術,出水水質達地表水Ⅱ類,該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從污水中獲得的新生水資源量超過910萬噸,出水用于滇池補給水,可大量消減入湖污染物,改善滇池水環境質量。
洱源縣再生水廠
2019年,“MBR-DF”雙膜新水源技術成功應用于云南省大理州洱源縣再生水廠,設計規模為1萬噸/日,將大理州乃至云南省的污水處理全面提升至地表水Ⅲ類標準以上,這亦是洱海流域首座出水達到地表水Ⅲ類(湖、庫)標準的污水處理廠示范項目,補充洱海,減輕污染負荷。該項目的實施,將為水環境敏感地區和高原湖泊的治理樹立全新的標桿,不但在整個洱海保護戰略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湖泊治理領域也將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和借鑒價值。
“MBR-DF”雙膜新水源技術在首都水系、滇池流域、洱海流域等水環境敏感地區的成功推廣應用,標志著我國污水超凈化處理技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為我國乃至全世界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和湖泊污染地區污水處理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和突破性的技術選擇與支撐,助力國家從根本上破解“水少+水臟”之困。
相關新聞:
碧水源預中標黑龍江綏化市北郊污水處理工程及綏化市經開區(國家級)污水處理工程PPP項目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