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川復原工程項目實施計劃
前世1945年解放之際,清溪川的河床被污泥和垃圾所覆蓋,沿著河邊胡亂支起的骯臟的木棚以及所排放的污水嚴重污染了河川。沿著河邊形成的骯臟的木棚村和這里所排放的生活污水使清溪川加快了被污染的步伐,大量的污水流淌于市中心,發出的惡臭令周邊居民痛苦不堪。
今生
當前世界范圍內規模最大的韓國漢城清溪川復原工程,不僅僅是單純地拆除高架道路和覆蓋道路的工程,其目標是引導與維護首爾的歷史和文化原型;改善首爾市的環境景觀、解決交通問題和城市安全問題;調整產業結構并激活市中心經濟。清溪川復興改造工程在安全、環境、文化、產業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清溪川復原工程是首爾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步驟,其景觀設計在直觀上給人以生態和諧的感受。河道設計為復式斷面,一般設2-3個臺階,人行道貼近水面,以達到親水的目的。高程是河道設計最高水位,中間臺階一般為河岸,最上面一個臺階即為永久車道路面。隧道噴泉從斷面直接躍入水中,行走在堤底,如同置身水簾洞中,頭上霓虹幻彩,腳下水聲淙淙,清澈見底的溪水觸手可及。
清溪川上的景觀沿著河道形成了空間序列。河道雖長,但處處有景,讓人在欣賞的過程中忘記了途中的寂寞。上下游高程差約15米,由多道跌水銜接起來。在較緩的下游河段,每兩座橋之間設一道或二道跌水,在靠近上游較陡的河段處,兩座橋之間采用多道跌水,形成既有涓涓流水、又有小小激流的自然河道景觀。跌水全部都用大塊石修筑,間隔布置。作跌水的大石塊表面平整,用垂直木樁將大石塊加固在河道內。踏著橫在河中的大石塊,可躍過溪水,跳到對岸。
在新建的工程中將污水與雨水系統分開。雨水經過一個類似的沉沙池后,可回歸漢江,當集雨量比較多時,通過在河道立面墻上開設的溢流口可自行流入清溪川。
福州市倉山龍津陽岐水系綜合治理及運營維護PPP項目 鳥瞰效果圖
福州市躍進1、2支河項目
概況
躍進河1號支河、2號支河項目位于福州市倉山區躍進河上游地段,首山路與北園路西北角相交處,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西側。1號支河全長136米,寬10~12米, 2號支河全長280米,河道寬度28~37米,設計總面積10820平方米。設計團隊聯合韓國凱希生態(韓國清溪川生態設計團隊)將生態理念、河道生態工法應用于城市內河、通過重塑水之生境、提升水質、打造“一軸、一島、七大主題園區”,一軸為“自然水系綠軸”,一島為“河心景觀島”七大主題園區為“迎賓廣場、兒童樂園、休閑娛樂廣場、香花廣場、臺地園、駁岸工法展示區、船政文化廣場”。
福州市倉山龍津陽岐水系綜合治理及運營維護PPP項目 效果圖
秉承“天人共力——構筑生態美好水環境”的愿景,“順應自然,以人為本”。采用先進的水生態修復理念,將水安全、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充分融入到設計每個細節中,將項目建設成為“可游,可賞、親水”的典型城市律動休閑空間,更是描繪出“清流穿城過,碧波潤榕城”的詩意畫卷,同時為周邊市民、學院師生營造一處休閑流連之所。
福州市倉山龍津陽岐水系綜合治理及運營維護PPP項目 效果圖
營造高低起伏休閑活動空間,保持1:3緩坡親水自然護岸,通過1.8米寬親水步道連接一折橋,2米寬景觀路串聯景觀空間,將人們引入下游古樸石砌拱橋。沿路種植遮蔭喬木(香樟、烏桕、垂柳……)、灌木(紅千層、迎春、杜鵑……)、沿河種植水生植物(菖蒲、萱草、旱傘草……)、河底種植沉水植物(光葉眼子菜、矮生苦草、金魚藻……),共同打造一條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的綠色廊道、自然河流。安全性則考慮內設多連接通道及一處救生梯,滿足安全疏散要求。
時間進度
福州市躍進1、2支河節點大事件
北京綠景行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專注于水環境生態治理的國家高新、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業務覆蓋黑臭水體治理、流域綜合治理、水生態修復、濕地建設、海綿城市、濱水景觀等六大領域,歷經十余年發展業務遍及國內2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完成了100多個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項目,已經成長成為國內領先的水環境生態治理服務商。作為較早參預國內水環境生態治理的企業,綠景行廣泛、深入地參預了首創股份的生態治理項目,從福州倉山龍津陽岐、北京龍潭湖、固原清水河到內江水環境綜合治理,綠景行務實求真、踏實肯干的企業文化及治水精神都給首創股份、當地政府、社會公眾及新聞媒體留下了清晰、深刻的印象。特別是福州倉山龍津項目,綠景行2017年11月進場,12月消除黑臭,11條黑臭水體,4次國家考核達標,10余家媒體競相報導。在成績取得的背后是綠景行化壓力為動力、汗水化清水的辛勤努力與不懈耕耘,更是“君子履正道、秉志宜專攻”匠人治水精神的傳達。繼往開來,成績屬于過去,治水的征途任重道遠,綠景行將持續發揮自身優勢,踐行天人共力、匠人治水的理念,為國內水環境生態治理貢獻力量。秉敬水之心感念水之孕育,專注水環境生態治理,美好水生態,我們傾力構筑。深刻理解水環境生態治理,勇敢擔當責任,全力以赴致力于生態環境改善。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