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執法。堅持依法依規監管,出臺《關于進一步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執法的意見》等文件。研究制定《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分兩批對河北等20 個省份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公開通報103 個典型案例,同步移交122 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進一步壓實地方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進一步提高重視程度和推進力度,推動解決7 萬多件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推動解決一大批長期難以解決的流域性、區域性突出環境問題。全國實施行政處罰案件18.6 萬件,罰款數額152.8 億元,比2017 年上升32%,是新環境保護法實施前2014 年的4.8 倍。各地偵破環境犯罪刑事案件8000 余起。各級人民法院共受理社會組織和檢察機關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1800 多件。持續組織開展全國環境執法大練兵活動。
六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印發《關于生態環境領域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15 項重點舉措。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發布產業發展與轉移指導目錄。全年壓減粗鋼350 萬噸以上,退出煤炭落后產能2.7 億噸,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加快環評審批改革,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修改<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等七部法律的決定》,修改環境影響評價法,取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服務機構資質認定”行政許可事項;修改噪聲污染防治法,取消噪聲環保設施驗收行政許可。制定《關于修改<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 部分內容的決定》,簡化35 類項目的環評文件類別。完善綠色通道,重大基礎設施類項目審批時間原則上壓縮至法定時限一半以內,全國完成22.1 萬個項目環評審批,總投資約26.8 萬億元。編制長江經濟帶11 省份及青海省“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有序推進,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7 年下降3.1%。
七是落實生態環境改革措施。完成生態環境部組建工作,整合7 部門相關職責,貫通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推動設置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環境管理局和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管機構,健全區域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修改<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等十五部法律的決定》,修改大氣污染防治法,明確執法機構的法律地位。印發《關于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指導意見》,整合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執法職責和隊伍,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體系和能力建設。全面推開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出臺《排污許可管理辦法(試行)》,累計完成24 個行業3.9 萬多家企業排污許可證核發,提前一年完成36 個重點城市建成區污水處理廠排污許可證核發。全面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全面推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試點。完成1881 個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站新建和改造工作。空氣質量排名范圍擴至169 個城市,定期發布空氣質量及改善幅度相對較好和較差城市名單。印發《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監督檢查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年)》,查處通報山西臨汾環境空氣自動監測數據造假案和多起噴淋人為干擾案例。
八是防范化解環境風險。規范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建設項目環境準入,部署開展垃圾焚燒發電、PX 項目自查,依法推進項目建設。推進全國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預警體系建設,長江經濟帶11 省份開展沿江涉危涉重企業應急預案修編及備案。全國“12369”環保舉報平臺受理群眾舉報71 萬余件,基本按期辦結。全國處置突發環境事件286 起,其中生態環境部直接調度處置突發環境事件50 起。扎實開展核安全法實施年活動,高效運轉國家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依法嚴格核設施安全監管,45臺運行核電機組安全運行記錄良好,11 臺在建核電機組質量受控,19 座民用研究堆和臨界裝置安全運行。
九是全面提高支撐保障能力。中央財政安排生態環境保護及污染防治攻堅戰相關資金2555 億元。高分五號衛星成功發射。加強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實現生態環境部系統在用生態環境信息系統接入生態環境云平臺運行。扎實推進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清查建庫、入戶調查工作進展順利。抽測工業源廢水排污單位11510 家,污水處理廠4343 家,工業源廢氣排污單位10173 家。現行有效國家環境保護標準達1970 項。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卡托維茲大會取得成功,達成一攬子全面、平衡、有力度的成果。扎實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相關工作。啟動“中法環境年”,推進中非環境合作中心建設。成功舉辦國合會2018 年年會。大力開展宣傳和輿論引導,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發布《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啟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開展六五環境日慶祝活動、全國低碳日宣傳活動。制訂《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鼓勵和規范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全國首批124 家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5218 次。2018 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下降,完成生態環境保護年度目標任務,達到“十三五”規劃序時進度要求。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