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2019中國環境技術大會”在上海舉行。瀚藍副總裁吳志勇先生,參加該大會高峰論壇,并就議題“生態環保產業供給側改革”與環保行業的企業家進行對話。
(右三為瀚藍副總裁吳志勇先生)
對于“生態環保產業供給側改革”的話題,吳總與嘉賓對話并分享了瀚藍近年來的探索與實踐:
第一,公司在商業模式和產業格局的升級上,主要集中在固廢處理領域的積極探索,進行向產業鏈上下游的延伸與并購。
例如,本來瀚藍在佛山南海只做垃圾焚燒項目,由于在當地的優質服務以及良好的口碑,加之以政府對垃圾處理的需求不斷增加和升級,倒逼了前端的收集轉運以及更前端的垃圾清掃清運工作。因此瀚藍也順勢而為,向政府提供更好的生態環境服務建議,向前延伸產業鏈,提供生活垃圾收集轉運以及清掃清運服務。又例如,瀚藍在福建惠安原來只是提供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的服務,由于豐富的運營經驗以及對客戶高度負責的態度,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認可,瀚藍的產業鏈得以進一步向前延伸,一并為當地提供垃圾轉運的服務。
目前,瀚藍的“大固廢處理”已形成環衛清掃、垃圾分類、垃圾收轉運、焚燒發電、衛生填埋、滲濾液處理、飛灰處理完整的生活垃圾處理縱向一體化優勢;也形成了生活垃圾處理、餐廚垃圾處理、污泥處理、工業危廢處理、農業垃圾處理等協同資源化的橫向協同一體化優勢,具備提供固廢處理全產業鏈綜合服務能力。
第二,在產業價值重構上,解決生態環境服務從單一需求到系統化需求的問題。
目前,環境產業需求已經從以前的單一化逐步向系統化轉變。那么,如何把各個單一的項目結合起來形成更好的資源利用效果?如何讓環保設施實現更高的產業價值,如何實現環保設施的社會成本最小化?瀚藍在這方面做了前瞻性的思考和規劃。
瀚藍建成的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是目前國內率先建成并成功運營的具有完整固廢處理產業鏈的固廢處理產業園。整個項目的建設與運營水平處于全國前列,形成了固廢處理的競爭優勢。該產業園以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為能源核心,配置生活垃圾轉運、污泥處理、餐廚垃圾處理、滲濾液處理、飛灰處理等完整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各處理環節,包括未來的危廢處置單元,均將實現資源共享、資源互換,以高效協同的方式,實現各類垃圾的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循環利用。
產業園模式在節省土地資源、降低處理成本、減少污染物排放、便利監管等方面的特點十分突出,具有社會成本最小化的顯著優勢,得到政府的高度認可。
第三,針對環保排放標準日趨嚴格的新形勢,進行技術創新與應用,提供可滿足更高要求的環境服務。
未來,環保行業將進入多維競爭階段。原來的競爭格局只靠資本和市場拉動,未來市場格局轉型分化,企業競爭可能更多集中在產品與服務、技術創新等方面,而技術創新也將為提升生態環境服務注入動力。以下分享兩個瀚藍在技術創新方面的例子:
例如,固廢事業部利用多年的運營數據與經驗,作為技術改進以及未來優化運營的支撐,運用“大數據”與“互聯網+”的思維,與阿里云合作開展環保行業首個云計算“互聯網+”項目,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方式,優化垃圾焚燒系統,使其產能與效率更高,排放更清潔。另外,瀚藍還與三菱重工環境·化學工程株式會社合作開展焚燒爐排技術優化和推廣運用等,在技術應用創新方面,提高環保服務的能力。
又例如,為了更好地保證污水處理廠的運營與達標排放,瀚藍在運營全南海區20座污水處理廠的基礎上,向南海區政府提出了污水處理“廠網一體化”的運營模式建議,以委托運營的方式,接管了南海區的一千三百公里的各級污水管網以及四十多個泵站,污水處理“廠網一體化”的瀚藍模式已有初步成效。
瀚藍建設了“污水管網智能平臺”。該平臺將以污水管網地理信息系統(GIS)為依托,融合包含了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污水泵站、作業人員與作業車輛位置、巡檢軌跡等所有盡可能的靜態及動態信息,不但能夠快速查閱,還將具備一定的智能分析能力(如分析管網通水性能、故障可能性、水質水量異常原因等)。該平臺還接通到政府的市政管理平臺,便于政府的應急、調度與監管。
聽完吳總的發言后,對話主持人王世汶(環境物聯網與大數據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表示,瀚藍是一個在企業的創新、探索新領域與穩健發展平衡得非常好的企業。
4月15-17日,第20屆中國環博會同期舉行。瀚藍及旗下四個子公司一起參展,向全球同行及熱心環保事業的人們,展現“領先的生態環境服務商”形象,受到現場參觀者的關注和好評。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