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外出現了一些全新的脫氮工藝,為高濃度氨氮廢水的脫氮處理提供了新的途徑。主要有短程硝化 反硝化、好氧反硝化和 厭氧氨氧化等。
4. 短程硝化反硝化
生物硝化反硝化是應用最廣泛的脫氮方式,是去除水中氨氮的一種較為經濟的方法,其原理就是模擬自然生態環境中氮的循環,利用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聯合作用,將水中氨氮轉化為氮氣以達到脫氮目的。由于氨氮氧化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氧氣, 曝氣費用成為這種脫氮方式的主要開支。短程硝化 反硝化是將氨氮氧化控制在亞硝化階段,然后進行反硝化,省去了傳統生物脫氮中由 亞硝酸鹽氧化成硝酸鹽,再還原成亞硝酸鹽兩個環節(即將氨氮氧化至 亞硝酸鹽氮即進行反硝化)。該技術具有很大的優勢:①節省25%氧供應量,降低能耗;②減少40%的碳源,在C/N較低的情況下實現 反硝化脫氮;③縮短反應歷程,節省50%的反硝化池容積;④降低 污泥產量,硝化過程可少產污泥33%~35%左右,反硝化階段少產污泥55%左右。實現短程硝化 反硝化生物脫氮技術的關鍵就是將硝化控制在 亞硝酸階段,阻止亞硝酸鹽的進一步氧化。
5. 厭氧氨氧化(ANAMMOX)和全程自養脫氮(CANON)
厭氧氨氧化是指在厭氧條件下氨氮以亞硝酸鹽為 電子受體直接被氧化成氮氣的過程。
厭氧氨氧化(Anaerobicammoniaoxidation,簡稱ANAMMOX)是指在厭氧條件下,以Planctomycetalessp為代表的微生物直接以NH4+為 電子供體,以NO2-或NO3-為電子受體,將NH4+、NO2-或NO3-轉變成N2的生物氧化過程。該過程利用獨特的生物機體以 硝酸鹽作為電子供體把氨氮轉化為N2,最大限度的實現了N的循環厭氧硝化,這種耦合的過程對于從厭氧硝化的廢水中脫氮具有很好的前景,對于高氨氮低COD的污水由于硝酸鹽的部分氧化,大大節省了能源。目前推測 厭氧氨氧化有多種途徑。其中一種是羥氨和亞硝酸鹽生成N2O的反應,而N2O可以進一步轉化為 氮氣,氨被氧化為羥氨。另一種是氨和羥氨反應生成 聯氨,聯氨被轉化成 氮氣并生成4個 還原性[H],還原性[H]被傳遞到 亞硝酸還原系統形成羥氨。第三種是:一方面 亞硝酸被還原為NO,NO被還原為N2O,N2O再被還原成N2;另一方面,NH4+被氧化為NH2OH,NH2OH經N2H4,N2H2被轉化為N2。 厭氧氨氧化工藝的優點:可以大幅度地降低 硝化反應的充氧能耗;免去 反硝化反應的外源電子供體;可節省傳統硝化反硝化反應過程中所需的中和試劑;產生的 污泥量極少。 厭氧氨氧化的不足之處是:到目前為止,厭氧氨氧化的反應機理、參與菌種和各項操作參數不明確。
全程自養脫氮的全過程實在一個反應器中完成,其機理尚不清楚。Hippen等人發現在限制溶解氧(DO濃度為0.8·1.0mg/l)和不加有機碳源的情況下,有超過60%的氨氮轉化成N2而得以去除。同時Helmer等通過實驗證明在低DO濃度下,細菌以 亞硝酸根離子為電子受體,以 銨根離子為 電子供體,最終產物為氮氣。有實驗用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監測全程自養脫氮 反應器中的微生物,發現在反應器處于穩定階段時即使在限制曝氣的情況下,反應器中任然存在有活性的厭氧氨氧化菌,不存在硝化菌。有85%的氨氮轉化為氮氣。鑒于以上理論,全程自養脫氮可能包括兩步第一是將部分氨氮氧化為煙硝酸鹽,第二是 厭氧氨氧化。
6. 好氧反硝化
傳統脫氮理論認為,反硝化菌為兼性厭氧菌,其呼吸鏈在有氧條件下以氧氣為終末電子受體在缺氧條件下以硝酸根為終末電子受體。所以若進行 反硝化反應,必須在缺氧環境下。近年來,好氧 反硝化現象不斷被發現和報道,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一些好氧 反硝化菌已經被分離出來,有些可以同時進行好氧反硝化和異養硝化(如Robertson等分離、篩選出的Tpantotropha.LMD82.5)。這樣就可以在同一個反應器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同步硝化 反硝化,簡化了工藝流程,節省了 能量。
7.超聲吹脫處理氨氮
超聲吹脫法去除氨氮是一種新型、高效的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技術,它是在傳統的吹脫方法的基礎上,引入超聲波輻射廢水處理技術,將超聲波和吹脫技術聯用而衍生出來的一種處理氨氮的方法。將這兩種方法聯用不僅改進了超聲波處理廢水成本較高的問題,也彌補了傳統吹脫技術去除氨氮不佳的缺陷,超生吹脫法在保證處理氨氮的效果的同時還能對廢水中有機物的降解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技術特點(1)高濃度氨氮廢水采用90年代高新技術——超聲波 脫氮技術,其總脫氮效率在70~90%,不需要投加化學藥劑,不需要加溫,處理費用低,處理效果穩定。(2)生化處理采用周期性活性污泥法(CASS)工藝,建設費用低,具有獨特的 生物脫氮功能,處理費用低,處理效果穩定,耐負荷沖擊能力強,不產生 污泥膨脹現象,脫氮效率大于90%,確保氨氮達標。
8. Bardenpho工藝
該工藝是在A/O工藝基礎上,增設了一個缺氧段和好氧段,各段反應池均獨立運行,混合液自第一好氧池回流至第一缺氧池而第二好氧池無混合液回流(因而須注意,第二缺氧池和第二好氧池并非組成一級A/O工藝)所增設的缺氧段和好氧段起強化脫氨和提高處理出水水質的作用。運行過程中,第一好氧池的內部回流混合液、原水中的有機基質及回流污泥進入第一 厭氧池,進行 反硝化 脫氮。由于第一厭氧池進水中含有較多內碳源可利用因而具有較高的 反硝化速率,但與其進水中的食料比有關。好氧一池的容積一般可按F./M為0.25考慮;在 厭氧二池中,由于好氧二池出水中有機物濃度較低,同時也沒有外加 碳源因而 反硝化菌主要通過內源 呼吸作用,以細胞內碳源進行 反硝化,因此反硝化效率較低,并與系統的 污泥齡有關。但這種 反硝化作用可有效地提高整個處理系統的反硝化程度,從而利于提高脫氮效率。必要時,可將少部分進水引入厭氧二池以適當補充碳源,提高其 反硝化速率。該工藝中好氧二池的主要作用是進一步降低廢水中的有機物濃度,同時改善出水的表觀性狀由于增設了厭氧二池和好氧二池強化處理作用,該工藝的脫氮效率可以高達90%~95%(城市污水)。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