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概況
襄城縣污水處理廠PPP項目包含2個子項目,分別為:襄城縣第一污水處理廠、襄城縣第二污水處理廠,采用ROT+DBOT的運作模式。
第一污水處理廠設計總規模為5萬噸/日,采用ROT模式,由襄城中州水務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出資購買現有襄城縣第一污水處理廠30年特許經營權并承擔襄城縣第一污水處理廠改建項目的融資、建設、運營維護等工作,在特許經營期滿后將全部項目資產及相關權利等無償移交給襄城縣人民政府或政府指定機構。
第二污水處理廠設計總規模為3萬噸/日,其中存量和擴建工程均為1.5萬噸/日,采用DBOT模式,由襄城縣政府將現有襄城縣第二污水處理廠存量公共資產的運營維護職責委托給襄城中州水務污水處理有限公司負責,襄城縣政府保留資產所有權,并定期向項目公司支付委托運營費。另外,由項目公司承擔襄城縣第二污水處理廠擴建項目的融資、設計、建設、運營維護等工作,在特許經營權滿后將本項目項下的資產及相關權利等無償移交給襄城縣人民政府或政府制定機構,第二污水處理廠特許經營期為10年。
二、項目規模與工藝
襄城縣第一污水處理廠生產工藝采用CASS工藝,設計規模為5萬噸/日。其中一期工程建設規模為2.5萬噸/日,于2007年12月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建設規模為2.5萬噸/日,于2013年11月投入使用。襄城縣第一污水處理廠的收水范圍為襄城縣中心城區的污水。本次對襄城縣第一污水處理廠進行工藝改造,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新建污水污泥分配井、中途提升泵站、混合反應沉淀池、碳源投加間、剩余回流污泥泵房等設施及細格柵、CASS生物池改造。
對襄城縣第二污水處理廠一期1.5萬噸/日污水處理存量項目進行委托經營,新建襄城縣第二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1.5萬噸/日污水處理設施。本項目采用改良的倒置A2O一體化氧化溝工藝,該工藝是改良倒置A2O工藝與合建氧化溝工藝的有機結合,具備兩者所有優點,具有高效脫氮除磷功能。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新建粗格柵提升泵房、細格柵、調節池、綜合生化池、二沉池、濾池反硝化深床濾池等構筑物19座及廠區管線、綠化工程。
三、項目建設的背景及必要性
襄城縣縣域人口80萬人,縣新型工業化發展迅速,推進較快,西部湛北鄉、紫云鎮及煤焦化循環經濟園是襄城縣工業較為集中區域,襄城縣是許昌市主要的產煤地,以煤為源頭的產業發展迅速,原煤開采、洗煤、焦化、煤化工、發電及其他相關產業占襄城縣的國民經濟比重越來越舉足輕重。2006年12月,許昌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把襄城縣煤焦化循環經濟產業園列為市級產業集聚區,襄城縣煤焦化循環經濟園區2007年初被河南省中小企業局認定為河南省首批重點產業集群。
為了更好貫徹科學發展觀和走煤焦化循環經濟之路,襄城縣煤焦化循環經濟產業園管委會委托中藍連海設計研究院于2011年新編制了《襄城縣煤焦化循環經濟產業園總體規劃(2011-2020年)》。根據規劃,園區位于襄城縣縣城西南3km處,總面積13.5平方公里。園區產業發展規劃主要是園區在規劃期末形成500萬t/a焦化規模及其相應的煤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
隨著襄城縣城區的發展及襄城縣煤焦化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的開發建設,污水排放量大幅增加,其產生的廢水已嚴重影響了當地的水資源環境、人民的生活環境和人民群眾的飲用水安全。
四、項目采用PPP模式的可行性及意義
1.項目投資規模大,適合采用PPP模式
本項目屬于需求長期穩定、回報周期長的污水處理工程。若采用政府傳統采購模式,需要政府全部投入建設資金并承擔運營期相應風險,將會對襄城縣政府形成較大的財政壓力。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豫政【2014】89號),《關于政府參與的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的通知》(財建[2017]455號),本項目適宜也有必要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模式)。
2.政策引導
根據《財政部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
工作的通知》(財金[2016]90號)要求“在中央財政給予支持的公共服務領域,可根據行業特點和成熟度,探索開展兩個“強制”試點。在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公共服務領域,項目一般有現金流,市場化程度較高,PPP模式運用較為廣泛,操作相對成熟,各地新建項目要“強制”應用PPP模式,因此本項目也非常有必要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
3.增加公共基礎設施供給
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政府僅需投入少量資金,剩余資金可用于其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拓展項目建設的融資渠道,同時有利于整合社會資源,盤活社會存量資本,增加公共基礎設施供給。
4.優化風險分配
投資項目存在各方面風險,采用PPP模式按照風險分配優化、風險收益對等和風險可控等原則,綜合考慮政府風險管理能力、項目回報機制和市場風險管理能力等要素,可以合理分配政府和社會資本風險。項目設計、建造、財務和運營維護等商業風險原則上由項目公司承擔,政府僅承擔法律風險、政策風險、部分市場風險和不可抗力風險,大大降低了政府的風險承擔成本。
5.提高項目管理效率和服務能力
規范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能夠將政府的發展規劃、市場監管、公共服務職能,與社會資本的管理效率、技術創新有機結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專業分工優勢,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過度參與,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質量和效益。
對政府而言,采用PPP模式可以減輕政府債務負擔,有效促進政府職能轉變,較少對微觀事務的干預,騰出更多的精力放到規劃和監管上;對企業而言,可以降低參與公共領域項目的門檻,拓寬企業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對社會而言,通過“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產生宏觀效益,提高公共產品供給效率。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