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即將結束,感謝代表委員們對環境保護工作一如既往的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期間,多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尤其是3月5日,習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今年將持續推進污染防治,鞏固擴大藍天保衛戰成果,強化水、土壤污染防治。這些都顯示出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戰略。3月11日,干杰部長在答記者問中強調,當前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還不少,挑戰還很多、很大,要堅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定不移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干杰部長的發言顯示了生態環境部的決心與信心,更釋放了巨大的行業信息和市場潛力,環保產業新局勢帶來了環保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還有新的要求,我本人深切地感受到,環保產業的春天已經來臨。在此,先河集團要做好三方面的準備工作,支撐先河集團戰略發展以及環保產業新局勢:
(一)充分認識發展環境,緊抓技術創新,實現精準發力、創新轉型
干杰部長在講話中指出,大氣污染排放是引起污染的重要成因,其中工業、燃煤、機動車、揚塵四種污染源占比達到90%以上;另外,PM2.5主要的組分也已經比較清晰,硝酸鹽、硫酸鹽、銨鹽和有機物的占比達到70%以上。在水環境污染防治方面,主要是查排口、控超標、清散亂,圍繞“查、測、溯、治”開展排污口的排查和整治工作。這些非常明確的污染攻堅方向,為先河集團的技術創新指明了方向。圍繞這些重點產業和技術需求,公司將繼續加強產品和技術創新,增加研發投入,堅定不移地發展自主產品,加快相關技術科技攻關,建設先河集團技術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擁有領先的核心產品、核心技術、核心理念、核心應用,實現精準發力、有序轉變。在技術路線上,加強高端技術合作,內引外聯,凝聚創新資源,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在模式創新上,繼續網格化監控系統及大數據分析,支撐政府環境管理;在理念創新上,加強村鎮污水分散式污水治理、第三方VOCs治理、智能揚塵治理,支撐政府科學有效治理,尤其是結合智慧環境的頂層設計思路,打通政府應用的“數據流、信息流、產業流”,建立空氣質量及污染源數據庫,為政府提供從城市到企業的全面感知、智慧診斷、達標規劃、有效治理等深度支撐。
(二)充分認識到發展風險與機遇,加大紅線意識
2018年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增大, 民營企業發展也有很多困難。黨中央、國務院密集發聲,出臺政策措施支持鼓勵民營企業發展。但是由于內外因素疊加,市場仍存在各種擔憂,企業經營壓力仍然較大。其次,環保行業的春天,吸引了很多國企央企紛紛進入環保領域,導致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
習總書記和干杰部長多次強調紅線意識,在外界壓力與內部提升的雙重壓力之下,企業經營更需要加強紅線意識,繼續深刻反思經營管理中的問題和漏洞。我們要認識到,每個企業都有或多或少的漏洞,每個體制都需要進一步健全,每個人都有缺點。集團發展仍將是危機四伏、如履薄冰。因此,公司必須要持續深刻反思,強化集團經營管理,時時警醒,常抓不懈,堅決堵塞公司管理漏洞,暴露出的問題必須得到徹底解決,推動整個集團經營管理水平提升。為此,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出現管理錯誤和漏洞,牢牢把握“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抓住機遇,穩健擴張”的發展總基調,穩扎穩打、穩步推進公司戰略。
先河環保研發實驗室照片
(三)提升與賦能并重,加強企業經營質量管理
企業往往成在技術創新,敗在經營管理。因此,先河集團將重視制度規范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健全管理體系,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同時進一步健全績效考核工作機制,加強績效考核過程管理,以提升效率為導向,以公司戰略目標為根本,切實發揮績效考核、調動員工積極性的作用,促進員工與公司績效共同提升。
其次,進一步弘揚先河精神,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習總書記在2019年的新年賀詞強調要“一起拼搏、一起奮斗”,而先河精神,正是20多年來,先河員工以“周審天地、關懷萬物”為宗旨,持續踐行的一種奮斗精神。先河人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先河精神的體現,也指引著公司在環境監測,大數據分析與區域綜合治理的道路上不斷開拓創新與創新。現在,我們要進一步弘揚、加大先河精神,要以奮斗者為榮、以奮斗者為本,在每一個員工的心里,播種下光明和信心。
先河環保現場服務人員
最后,人才引進與賦能并重。人才是創新的根本,對于先河集團的持續發展,包括戰略布局的實現,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加強高端人才引進,另一方面要對現有人員進行賦能,挖掘潛力,實現人盡其才、各盡其能,解決好集團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接下來,先河集團還將攜手政府、科研院校及業內企業,在生態環境治理上努力轉型和創新,提升技術創新和管理水平,通過不斷模式應用和變革進行趕超,助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