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產業發展的最近十年,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認為:市場需求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這逼迫行業重新回歸技術思考。在效果時代,伴隨環境督察升級,與面臨的危機相對應,環保市場的真需求得以釋放,技術支撐作用逐步凸顯。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巡視員馮良在《中國能源報》最新的主題文章中也強調了技術的重要性:“發展初期,企業拼的是‘野蠻生長’,但隨著產業進入蛻變期,競爭更多表現在技術、人才、服務等方面。要在新環境中脫穎而出,企業須將技術創新作為核心動力。
文劍平
對此,擁有世界一流膜技術的高科技環保企業碧水源董事長文劍平深有感觸,在與記者的采訪交流中,他回憶起自己的創業歷程,明顯有難以抑制的輕微的激動。
做企業,就是想實現更大的價值
作為一位“理工男”,文劍平從讀書到工作,一直保持著對生態環境的關注與研究。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態環境專業碩士畢業后,他先后擔任過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中心助理研究員、社會發展司生態環境處副處長、中國國際科學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兼中國水污染與廢水資源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海外學成歸來后,他于2001年創立了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希望用創新技術解決中國“水臟、水少和飲水不安全”問題以及為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回想起創業歷史,文劍平認為自己是心懷理想的。那時,他作為國有單位的職工和領導,已經可以算是小康人家。后來下海做企業,其實就是想要實現更大的價值。
他認為,做企業能體現價值的是兩個東西,一個是企業解決困難題的能力,另一個是企業的實力,這二者相輔相成,綜合體現企業家的價值。他認為,不能解決問題的企業,至少他是不會去辦的。企業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大,企業的價值就越大,企業也才會做得更大。碧水源就希望做成這樣的公司。
鼓勵創新企業在創業板上市是國家希望民營企業做強做大的一個態度,資本資源也是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讓大家充滿著激情來干企業。創業板上市之后,碧水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了,公司自主研發的技術產品分別于2009年和2017年兩次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至今已實現了每天2000萬噸以上的污水處理規模,每年可為國家新增高品質再生水超過70億噸。
當前我國環保行業的三個問題
雖然國家的經濟發展了,但環境形勢也更加嚴峻。文劍平認為:當前中國的環保主要存在三個問題。其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嚴重失調。現階段,不管是管理、技術、市場、效果,都與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他認為,經濟與環保的關系,就如夫妻關系一樣,彼此要配得上,不能一方太強而另一方跟不上。從經濟上,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但我們卻還沒有進入世界500強的環保企業。
其二,文劍平認為,環境標準與技術發展和實際需要嚴重失調。一個國家某一個行業的標準,實際上就代表著這個國家技術發展水準。比如現在我國污水處理廠排放的最高標準是一級A,都不夠V類地表水要求。而劣V類,“實際上是有毒有害的液體,已經不是水了,它沒有水的功能了,只有副作用、負能量了。”國家制定這個標準是基于十多年前對水環境治理技術水平的判斷。現在碧水源的實踐證明,我國已經擁有自主創新研發的新型水處理技術了,可實現更高的水質標準,并在經濟上和技術上都是可行的,因此國家標準也應“水漲船高”。
文劍平認為,在當前的經濟條件下,這幾年各地持續不斷地發布更嚴格的污染排放標準、啟動提標改造,已經說明了政府加強環境治理的決心。根據2016年12月國家出臺的《“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要求,“十三五”期間,提標改造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規模 4220 萬立方米/日。2018年7月發布的《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也指出:到2020年,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體比例達到70%以上,劣Ⅴ類水體比例控制在5%以內;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70%左右;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比2015年減少10%以上。
“經濟發展了,標準提高了,環保技術和創新要跟得上,這才是良性、可持續的。”文劍平介紹,若能通過創新的水處理技術將污水處理到地表IV類、III類標準,則每年污水處理廠的CODcr排放量可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削減40%、60%,氨氮削減70%、80% ,總磷削減40%、60%。
其三,他認為,企業發展主要是要有開放、公平的市場。但現實中,我國當前的環保行業還沒有這樣真正的“市場”。“市場化嚴重不足,地區政府壟斷太強。在不少區域,環保還是穿著市場外衣的“政府項目” 。因此,很難通過技術、通過服務推動市場競爭和市場集中度提高。不僅污水市場是這樣,垃圾領域也是,自來水市場更是這樣。
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文劍平不贊同采取關停污染企業的方式治污。他認為,把“魔”關掉了,道也就不會有多大的發展了。要給“道”高一尺留出用武之地,讓優秀的技術企業有用武之地。這樣才能促進環保的技術創新和進步,國家環保產業的技術競爭力才會提高。
他介紹,技術創新與發展主要是要依靠市場力量來驅動,沒有市場就創新不下去,因為沒有收入了。不要總盯著稅收補貼、人才補貼等等。這些對于企業來說都是小菜,企業本來就是創造稅收的,要用自己的創新贏得市場、獲取利益,這是根本。文劍平強調,對于企業來說,創新的生命是市場,而不是政府的補貼。
混改是個好模式 但要進一步規范化
在文劍平的理解里,現階段,我國的環保產業已經進入央企國企+重資本的階段,金融資源和財務成本對于企業發展影響很大。
2016年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相關調研報告顯示,在調查企業中,2014-2016年國有企業的銀行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明顯低于民營企業,分別為6.13%、5.91%和5.26%,而民營企業則為7.65%、7.41%和6.79%。而《人民日報》2016年的報道現實,在吉林,從受訪企業提供的數據看,銀行對中小民企的貸款利率普遍會在基準利率基礎上再上浮超過30%,加上擔保費、保證金等,中小民企貸款綜合成本均在10%以上。如果需要第三方公司給企業資產做評估,則加上評估費等,綜合成本可在13%左右。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