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強化生態環境共保共治,以推動都市圈生態環境協同共治、源頭防治為重點,強化生態網絡共建和環境聯防聯治,在一體化發展中實現生態環境質量同步提升,共建美麗都市圈;構建綠色生態網絡。嚴格保護跨行政區重要生態空間,加強中心城市生態用地維護與建設,編制實施都市圈生態環境管控方案,聯合實施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強區域生態廊道、綠道銜接,促進林地綠地濕地建設、河湖水系疏浚和都市圈生態環境修復;推動環境聯防聯治。以都市圈為單元制定城市空氣質量達標時間表,強化工業源、移動源和生活源排放污染治理,實現核發機動車注冊登記環保標準互認與車用燃料標準統一。加快消除都市圈內劣Ⅴ類水質斷面。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基本完成存量生活垃圾場治理任務。鼓勵既有建筑節能化改造,城鎮新建建筑100%落實強制性節能標準。將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要求納入城市規劃和供地管理;建立生態環境協同共治機制。加快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一體化建設,協商建立都市圈大氣污染、流域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綜合防治和利益協調機制。探索生態保護性開發模式,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
以下為文件原文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
發改規劃〔2019〕32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有關部門,鐵路總公司:
城市群是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是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近年來,都市圈建設呈現較快發展態勢,但城市間交通一體化水平不高、分工協作不夠、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嚴重、協同發展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依然突出。為加快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以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鎮)同城化發展為方向,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抓手,以推動統一市場建設、基礎設施一體高效、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產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城鄉融合發展為重點,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為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尊重規律、順勢而為。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順應產業升級、人口流動和空間演進趨勢,充分考慮不同都市圈現有基礎和發展潛力的差異性,科學確定都市圈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和實現路徑,因地制宜推動都市圈建設。
——堅持深化改革、創新發展。以強化制度、政策和模式創新為引領,堅決破除制約各類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科學構建都市圈協同發展機制,加快推進都市圈發展。
——堅持功能互補、共建共享。統籌都市圈整體利益和各城市比較優勢,強化城市間專業化分工協作,促進城市功能互補、產業錯位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在深化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在規劃政策引領、空間開發管制、公共資源配置、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使都市圈建設成為市場主導、自然發展的過程,成為政府引導、高質量發展的過程。
——堅持統籌謀劃、地方負責。統籌全國都市圈建設的總體方向、戰略布局和制度安排,強化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推進都市圈建設,避免一哄而上;尊重基層首創精神,鼓勵先行先試,及時推廣成功經驗。
(三)主要目標。
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顯進展,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大幅提高,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更加完善,梯次形成若干空間結構清晰、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分工協調、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圈。到2035年,現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
二、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
以增強都市圈基礎設施連接性貫通性為重點,以推動一體化規劃建設管護為抓手,織密網絡、優化方式、暢通機制,加快構建都市圈公路和軌道交通網。
(四)暢通都市圈公路網。增加城市間公路通道,密切城際公路聯系,加快構建高速公路、國省干線、縣鄉公路等都市圈多層次公路網。鼓勵地方對高頻次通行車輛實施高速公路收費優惠政策,加快推廣ETC應用,推動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提升都市圈內高速公路通勤效率。實施“斷頭路”暢通工程和“瓶頸路”拓寬工程,全面摸排都市圈內各類“斷頭路”和“瓶頸路”,加快打通“斷頭路”,提升都市圈路網聯通程度,推進“瓶頸路”改造擴容,暢通交界地區公路聯系,全面取締跨行政區道路非法設置限高、限寬等路障設施。打造一體化公路客運網絡,完善充電樁、加氣站、公交站場等布局,支持毗鄰城市(鎮)開行城際公交,加快推動近郊班線公交化。優化交界地區公交線網,促進與市域公交網絡快速接駁。加快推進都市圈內城市間公交一卡互通、票制資費標準一致,健全運營補償和結算機制,推動信息共享和監管協同。
(五)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統籌考慮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布局,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通勤圈。在有條件地區編制都市圈軌道交通規劃,推動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探索都市圈中心城市軌道交通適當向周邊城市(鎮)延伸。統籌布局都市圈城際鐵路線路和站點,完善城際鐵路網絡規劃,有序推進城際鐵路建設,充分利用普速鐵路和高速鐵路等提供城際列車服務。創新運輸服務方式,提升城際鐵路運輸效率。大力發展都市圈市域(郊)鐵路,通過既有鐵路補強、局部線路改擴建、站房站臺改造等方式,優先利用既有資源開行市域(郊)列車;有序新建市域(郊)鐵路,將市域(郊)鐵路運營納入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探索都市圈軌道交通運營管理“一張網”,推動中心城市、周邊城市(鎮)、新城新區等軌道交通有效銜接,加快實現便捷換乘,更好適應通勤需求。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