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環境企業潛力巨大
姜鵬明
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民營經濟將發揮巨大的力量。綠創環保集團董事長姜鵬明提到,民營股份制企業是公有制的柱石,民營企業天然有著巨大的創造力,他們不用國家財政的投資,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而且,民營經濟取得的經濟成果相當可觀,民營企業規模經濟總量增長30%。從無人機到衛星發射,從環保產品到生態經濟模式,從快遞取代郵局,到網上支付現在改變銀行,從收購外商到軍民融合,出現了若干個全球的領軍企業。民營企業有著“從零到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本事,40年以來,我國橫空出世2700多萬家經營各個行業的股份制企業。
“民營企業的發展環境會越來越好,期望生態環境企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我們堅信生態環境產業將成為未來30-50年的朝陽產業,我也堅信各位環境企業家一定會成為民營企業的佼佼者,因為我們承載著一份朝陽產業。”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表示。
國家充分認識到民營經濟對整個社會的支撐作用,柯儉提到,2019年國家對金融機構有明確指示,要把一定的錢必須提供給民營企業。但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審查貸款的方式還沒變,能不能真正拿到貸款還不確定。但優秀資產有很大的發展機會,對于環保行業的優質企業來說,資金會非常充裕,因為銀行要規避風險。對于不夠優秀的企業,2019年可能會更加困難。
2018年鵬鷂環保的上市為其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助力,目前在手資金雄厚。鵬鷂環保深處環保之鄉的宜興,有著深厚的技術基礎。鵬鷂環保致力于將其打造成綜合型環保平臺型企業集團,2018年九月,鵬鷂環保與宜興國家環保科技工業園設立總投資為6億元的環保產業基金,以及總投資為5億元的江蘇中宜環科生態環境有限公司。“下一步,將利用這樣的平臺,通過投資并購、產業整合,把宜興的環保產業整合起來。”王洪春表示。
“企業應該想著怎么樣去創新,用正確的思維和商業邏輯去做生意。”王洪春提到,堅持正確的商業邏輯,堅持正道經營就是鵬鷂環保的經營理念。
“環保行業是個年輕的行業,經歷過2018年洗禮,環保行業一定會逐步成長出一批不講市值的企業。” 張仲華指出,扎扎實實做出符合自己企業特點的,有特色的模式和解決問題的技術,企業的市值自然就起來了。
如何迎接環境產業的未來?
對于環境產業未來的發展,雖然面臨多重挑戰,但我們依然對未來充滿信心。撥開謎云,2019再出發。
對于未來企業的發展,張仲華提出了幾點建議。企業要想行穩致遠,一定要保持持久戰略的定力,要回歸環境產業的本原 。環保行業要穩健持續的發展,一定要信奉“長期主義”,堅守使命感、價值觀和踏實精神。方向最終決定了企業的打法,雖然可能有一段時間要犧牲一定的光環,經歷寂寞期、寒冷期。第二,著力下功夫打磨存量資產。第三,做科技成果轉化的領軍者,將企業融入到一個大的技術創新平臺上去提升核心競爭力,這也是啟迪桑德下一步著重思考的事情。
趙笠鈞指出,環境產業在下一個十年應該回歸理性,在不確定性中獲益,在不確定性中變得更有彈性、更有韌性。就像著名的泰坦尼克號事件,在這場災難性事件之后,整個航運事業有了一個系統性的提升,變得更有質量,更加安全。
趙笠鈞表示,環境企業應該站在遠處等未來,我們才能從容。PPP毒資產發作之后,如何尋求新的商機?他認為,到2020年,按照“水十條”的要求,2000多條河的治理可能沒有全部真正地達到環境治理要求。治理方式可能會從工程性的施治轉換到河道的生態恢復,不是用調水、換水、清淤方式,也不是應對檢查時的應急方式,而是用技術解決方案去治理河道,那個時候可能會產生很多河道生態恢復的市場機會。這不是央企或者工程性企業的優勢,恰恰是環境企業的優勢,是一個巨大的商機。
未來環境產業趨勢的共識是企業規模更大、品質更優、產業集中度更高。趙笠鈞認為,未來十年,環境產業必將誕生收入千億級公司。
趙笠鈞表示,到2020年,環境產業的格局會初步形成,局面穩定之后,小企業要思考自己的黃金位置,大小企業的攜手也許是未來合適的選擇。但沒有哪個企業強大到無法被挑戰,也沒有哪個企業弱小到無法去競爭,一切都是動態的。不能因為抱怨過去的問題,卻忽略了對未來美好的預期。雖然面臨種種挑戰,但我們要始終相信美好,激揚未來。
他堅信,“下一個十年,環境產業會迎來更輝煌的新格局。我們應該攜手并進,去迎接下一個十年帶來的新挑戰和成長機會!”
兩山論的探索實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企業一直在探索兩山論落地的路徑,這是未來環境企業的共同發展方向和目標。
2018年11月,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的著作《兩山經濟》正式出版,對“兩山論”如何落地實踐進行了深度研究。書中詳細闡述了兩山經濟的四大價值規律:協同需求規律、生態供給規律、時空變現規律、循環奇點規律。在生態循環網絡中,環境產業通常被作為聯通產業跨界循環的奇點,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兩山產業的落地需要尋找到一個循環的奇點,其中,億利集團以庫布其沙漠治理為品牌,聚集和發揮更多優勢資源,用于更大范圍的沙漠治理工作,將自然生態價值以庫布其平臺為奇點進行放大,將現有的沙漠治理的創造性勞動附加上沙漠綠洲的生態價值,實現庫布其模式的社會價值放大。
王文彪
從1988年踏上治沙之路開始,億利集團一直在生態治理的道路上不斷奮進,開拓創新。億利集團30年治理庫布其沙漠910多萬畝,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使10.2萬人從中脫貧受益。
說到沙漠治理,很多人會想問錢從哪里來,這一點王文彪董事長也給出了答案。億利集團探索出“生態產業化”治沙之路,運用全球領先的生態生物多樣性技術、生態環境與水環境治理技術,建設運營大城市生態公園和田園綜合體小鎮。
“我們以科技+平臺的模式運營,開發綜合的、高端的生態生物多樣性的資源,比如找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最好的名樹、名花、名草,來為大型城市建造生態公園,創造人與動物和諧、人與景觀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提供生態成果、生態效果的服務。我們通過實施這些服務業,來實現政府訂單訂購的生態服務。通過生態服務,我們可以實現土地的兩次增值服務。我們還要輸出運營管理服務,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學技術服務。”
“這是億利集團未來將開創的生態服務產業體系。現在規模還在幾十個億,但增漲速度很快,我認為這就是我們中國生態服務業的未來!”王文彪表示。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