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主要措施
(一)培育規范環保產業市場
建立健全與環保產業相關的政策,完善環保產業的布局。以環境保護設施監管為抓手,強化環保產業市場監管。建立完善環保產業調查統計制度,健全環保產業統計管理信息系統。促進企業自律,充分發揮產業協會等行業組織的自律作用以及公眾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引導環保產業企業遵紀守法、誠信經營。建立環保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開展信用等級評價,建立環保企業黑紅名單制度,作為相關部門實施監管和聯合懲戒的依據,對存在嚴重失信行為的主體,由相關部門聯合實施懲戒,促進市場規范發展。
(二)抓好綠色發展鼓勵政策措施的實施
全面落實國家、省關于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相關稅收政策,用好用足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小型微利企業結構性減稅等政策,扶持綠色環保產業發展。落實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電價政策,對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設施運行企業生產用電給予大工業用電政策優惠。整合現有相關專項資金,用于落實環保產業發展政策所需獎勵補助。通過財政、稅收和價格等體制改革,健全綠色發展政策保障體系。在劃清政府與市場邊界的基礎上,將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列為各級財政保障范疇,發揮政府資金的杠桿作用。采取第三方治理、政府投資基金等多種方式,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領域項目建設的積極性。
拓寬環保產業投融資渠道。鼓勵和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擔保等綠色金融業務,積極支持排污權、收費權等擔保創新類貸款業務,為環保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推動開展綠色金融區域合作,整合環保產業龍頭骨干企業資金,對重大綠色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綠色產業項目、第三方治理示范項目、關鍵環保核心技術攻關、重點園區循環化改造、特殊人才引進、環保產業公共平臺建設等進行重點支持,并用于支持初創型、成長型環保企業發展。優先將符合條件的環保企業納入市重點上市后備企業資源庫,鼓勵環保企業通過主板、創業板、新三板和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發行債券等多途徑進行資本市場融資。
完善綠色發展的配套機制。配套完善綠色發展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建設。制定再生資源回收再利用管理辦法,逐步建立廢棄物、再生水及垃圾資源化等再生資源回收再利用機制。按照“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健全各類廢棄物處理成本分擔機制。推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及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加快完善相關程序機制和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培育排污權交易市場。
(三)加大環境執法力度進一步釋放市場
以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服務綠色發展為主線,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重點工作,加大環境監察與執法力度。建立和完善各污染物排放的環境監管制度,實行最嚴格的環境準入管理。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以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為標準,全方位加大環境執法力度,使污染治理潛在市場成為現實市場。著力加強重點流域、區域、行業的執法監管,督促排污單位落實好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健全環境管理體制,完善污染治理設施。嚴格實施區域差別化環境準入制度,加強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建設,完善以預防為主的環境風險管理制度。加強涉重及危險廢物綜合利用企業的環境監管與執法力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實行嚴格的賠償制度,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加強環保產業平臺建設
以現有工業集中區和經濟開發區為依托,配套完善基礎設施,設立環保產業孵化基地,積極引入與本園區匹配的優質環保企業,集聚環保產業,提高環保產業企業在園區的比例。加強企業之間的廢物資源就地利用,形成產業生態鏈,提高資源集約化利用水平和產品的環境友好性。推行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污染集中治理,降低企業治污成本和提高治污效率。引導環保產業企業在園區內按照專業化協作、社會化生產原則,提高環保企業在園區的技術裝備集成的能力與水平,降低技術裝備配套集成成本。為環保產業中小企業提供必要的人力、法務、財務、培訓等資源和服務,降低創業成本。
搭建環保信息服務平臺,構建市場與產業間的互動溝通橋梁,實現供方與需方的精準對接。在環境服務業、廢舊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環境污染治理及技術研發、環保技術設備制造等領域構建環保產業與互聯網融合的環保物聯網,實現線上精準對接、線下精準布局和精準服務,助力我市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
創建產學研科技平臺。開展環保產學研技術創新研發,為環保產業的新技術、新產品及新材料等的科研成果轉化、推廣應用搭建綠色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加強污染防治新技術、新產品的科學論證,支持先進可靠適用的環保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切實保護知識產權。
六、規劃實施
各區縣市要根據本規劃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區的實施方案,推動本地區環保產業快速、健康、有序發展。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