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晴天朗日,站在蓮花山山頂四向眺望,你會發現,深圳是一座“綠色”的城市。喬木蔥郁茂盛,高樓點綴其中,恍惚間,你甚至分不太清這是森林公園還是城市CBD。
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正成為深圳這座全球知名創新城市的一張新名片。
2018年是深圳特區建立38周年。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起源地和長期領跑者,深圳從一個邊境漁村迅速崛起為一座特大城市,每平方公里GDP產出、財政收入均居全國城市首位。
經濟飛速發展,用地愈發緊張,作為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高位過坎”的深圳,如何破解發展面臨的空間瓶頸?如何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以“創森”為抓手,深圳給出了答案——
對標國際一流 高標準重塑城市生態基底
“深圳藍”正成為這座城市最亮麗的一張名片。
這對于一個年GDP總量破兩萬億元,人口密度和車輛密度均居全國首位的特大城市來說實屬不易。
“深圳藍”是怎樣煉成的?這背后固然與優化產業結構、節能減排等人為因素有關,但在深圳創森辦的努力下,一個日益變好的生態環境——大片的綠地、廣袤的森林功不可沒。
創森以來,深圳既抓“面子”,也不忘“里子”。為建設健康穩定的森林之城,高標準重塑城市生態基底,深圳依托森林、濕地、綠地等資源要素,從區域層面和流域尺度統籌生態一體化建設,精準開展生態修復工作,擴大和優化生態空間,構建互聯互通、層次分明、物種豐富的森林生態網絡和綠色屏障。
投資10.6億元實施森林精準提升工程,深圳累計新增造林綠化面積8824公頃,優化改造人工桉樹林、馬占相思林林相2243公頃,中幼林撫育4154公頃,完成6條線路的生態景觀林帶撫育管護,完成全市重點水庫2726公頃水源涵養林林相改造。打造綠色水網,實現從單一生態體系向藍綠融合轉變。實施水環境提升工程,重點推進龍崗河、觀瀾河、茅洲河等11條河流景觀改造,打造林水相融的帶狀森林,建成開放9個濕地公園,華僑城濕地公園被列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
在此背景下,每年有近10萬只候鳥來深圳過冬,2016年底野外調查顯示,深圳全市陸生脊椎野生動物共498種,其中發現新種4種,野生維管植物共2080種。
整個深圳灣、福田紅樹林保護區與隔海相望的香港米埔濕地一起,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鳥類遷徙中轉站和加油站,成為全國城市中心自然保護區的典范。與此同時,壩光銀葉樹濕地公園正在抓緊建設當中,國家級紅樹林博物館也在按高標準進行籌建。
生態濕地、人與候鳥和諧相處,優越的生態環境正成為深圳的又一“軟實力”。
打破空間局限 兩千公里綠道串起山林湖海
市民騎行5分鐘可達社區綠道,15分鐘可達城市綠道,30—45分鐘可達省立綠道……這串數字,生動刻畫出如今深圳綠道的通達程度。
在此背景下,伴著早晨或傍晚的微風沿綠道一路騎行,或約上三五好友漫步徐行,看鮮花盛放、水天相接……成為當下深圳備受歡迎的休閑方式。
數據顯示,目前深圳已建成總長度約2443公里的各級綠道網絡,在全省率先提出省立、城市、社區三級綠道網絡理念,其中省立綠道342公里,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長度超過2000公里,綠道密度達到1.22公里/平方公里,全省第一。
這些綠道充分利用山水文化資源,串起深圳的山、林、城、湖、海,融入歷史文化、自然生態、山海景觀等主題特色,一系列特色鮮明、亮點紛呈的品牌綠道逐漸形成。
為進一步拓展綠道功能,豐富綠道內涵,近年來,深圳還打通了綠道與380個城市公共目的地的連接,讓綠道直接通達景點、公園、海邊等休閑游玩之地,逛綠道的體驗更豐富。而各級綠道網絡與城市公共目的地互聯互通,使綠道延伸至城市各個角落。
與此同時,深圳還對標一流,精細管理每一條綠道,強化服務功能和服務品質;創新發布《深圳綠道地圖》,制作地圖二維碼、編制綠色地圖網站上線等,方便市民查看綠道資訊;用廢舊集裝箱改造成驛站,為游人提供休憩、簡單醫療救護和休閑觀景區;為深圳市民奉獻出景色優美、舒適方便的高品質綠色慢行系統。
如今,在深圳各式各樣的自行車運動協會、健步協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騎自行車、健步走等多種在綠道上的休閑鍛煉方式越來越流行。
據不完全統計,深圳綠道使用人數已近5000萬次。深圳每年舉辦的百公里穿越活動,80%的路線都在綠道上。一批批綠道“達人”開始用腳步丈量綠道的長度,用文字抒寫深圳綠道的美麗。
深挖空間潛力 創新向屋頂天橋墻體等“見縫插綠”
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深圳地面上留給綠化的空間越來越少,在解決土地資源稀缺和生態建設用地需求之間的矛盾問題上,急需破題。
在此背景下,一個讓自然環境與建筑創造融合,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森林城市花園不再是夢的立體綠化思路應運而生。
其中,在2016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綠化條例》中,明確表示對新建公共建筑、高架橋、人行天橋、大型環衛設施強制實施立體綠化,將出臺貨幣補貼、立體綠化折抵地面綠化等鼓勵措施及技術標準規范。
隨后,深圳又充分借鑒德國、新加坡等發達國家經驗,印發《深圳市立體綠化工作實施方案》,同時,通過召開高交會、市民論壇、現場會等措施,推動政府投資立體綠化項目進公共機構、進學校、進醫院、進社區,鼓勵社會投資大力推廣立體綠化,向屋頂、墻體、立交橋等“借地”,有效增加了中心城區綠量,緩解了熱島效應,再造城市綠色空間,建設生態城市。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