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條掛賬,逐個銷號,一盯到底。黑臭水體治理任重道遠,未來水環境治理產業將有何發展趨勢?8月23日,2018(第十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流域中心副主任張列宇在論壇上從黑臭水體治理角度分析了水環境治理產業的發展趨勢,剖析了新時代的水環境產業。
張列宇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流域中心副主任
環境監管成未來生態環境部核心任務
從1973年的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到2018年的第八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歷經30多年時間,第八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創造了“四個第一”:第一次全國生態環境大會、第一次由黨中央國務院下發政治性文件、第一次由總書記參加、第一次由黨中央國務院組織召開。
此外,第八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還實現了一個標志性成果,正式確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是標志性、創新性、戰略性的重大理論成果,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與最高準則,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動力。
在不久前出臺的“三定方案”中就有比較大的變化,包括職能變化、機構變化、人員編制變化。張列宇著重指出了職能的變化,從環境保護部到生態環境部,新時代下環境部職能發生了轉變,從此治理任務逐漸向監督任務轉變。未來環境部最核心的任務就是環境監督,在這個過程當中,為了配合職能的轉變,新增加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這是生態環境部最重要的轉變。
水環境治理序幕剛剛拉開 真刀實槍時代已到來
在職能轉變的過程中,如何落實這一職能?就是打好打贏污染防治七大攻堅戰,其中有五項和水環境相關,排名第一的就是黑臭水體治理。
了解水環境產業要重看水十條,第一階段,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第二階段,到2030年,力爭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第三階段,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因此,可以看到,實際上水環境的治理不是單單進行一個黑臭水體的治理,大幕剛剛拉開,機會無限,商機無限。
張列宇介紹了督查的基本情況,根據生態環境部黑臭水體新聞發布會的介紹,今年5~7月,生態環境部會同住建部組織開展了黑臭水體整治專項督查,對70個城市上報已完成整治的993個黑臭水體均開展了現場核查。993個黑臭水體均開展了現場核查,評估已完成的是919個,占92.5%。這個數字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喜人的。36個重點城市上報黑臭水體676個,其中上報完成整治的是670個,評估已完成的是629個,占93%,黑臭水體的治理任務依舊任重道遠。
張列宇還特別提到,督查還發現新的黑臭水體有274個,被督查城市黑臭水體完成比例要統算起來就是65.7%。新發現的這些黑臭水體可能還不全。伴隨環境部職能的轉變,黑臭水體的督查將常態化、不獲全勝不收兵。這是我們環保人的決心,也是我們要交給人民的一份滿意的答卷。
張波司長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到,一些搞治標不治本、搞形式主義地方,可以丟掉幻想了,地方的問題一旦列入國家清單,就會一盯到底,不是2018年督,2019年、2020年,甚至2020年之后還會繼續督,直到這個問題解決。水環境治理真刀實槍的時代到來了。
目前是治理消滅黑臭,不是消滅水體,現在很多人采取消滅水體的方式進行治理,在督查中發現了幾個問題。控源截污系統不能有效運行、垃圾收集轉運處理處置措施不到位、內源污染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有些地方存在調水沖污,應急加藥,把河道當成污水處理廠,把污水放進來在河道內治污,有的地方還給黑臭水體加蓋,“眼不見心不煩”,把黑臭水體上面變成停車場。
水環境產業未來發展趨勢
張列宇表示,督察過程中,我們發現水環境產業基本上還處于一個低水平的狀態,表現在咨詢行業、技術產品、河道的運營管理上。
首先,從本次黑臭水體督查來看黑臭水體治理方案的編制質量參差不齊,主要表現在:污染源解析不到位,問題不清,病因不明;治理方案過于“市政化”,建管網,收垃圾;過保護、欠保護問題突出。總體來說,缺少專業化的咨詢隊伍,未來將是制約水環境咨詢行業的短板,而且這種狀態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
第二,我們國內的許多技術,還處在一個實驗室的階段。
第三,河道的運營管理缺少專業隊伍。河道養護是未來一個大的趨勢,上海已經把河道養護和運維納入到了財政預算,未來河道養護的經費一定要納入到財政預算,這是一個很好的運營模式,現在從全國的河道運營管控公司來看,還是缺少運營養護的技術。另外,水質養護考核能否分清責任?如何在經濟發展與水質保持方面找到平衡點?養護隊伍的人才在哪里?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水環境治理顛覆性技術
張列宇介紹了水環境治理的顛覆性技術:人工智能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應用、區塊鏈在黑臭水體管理中的應用。
人工智能是個高科技、寬領域、多維度、跨學科的集大成者,從立足大數據、圍繞互聯網的純計算機應用,逐步衍生到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細微之處改善和改變著我們。1955年8月31日“人工智能”概念被提出,1997年5月,超級電腦Deep Blue擊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Kasparov,到2016年3月,谷歌AlphaGo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人工智能經歷歷史性變革。
人工智能有三大發展基石:硬件算力、數據、算法。解決這三件事,就可以很好地在水環境領域解決問題。但是人工智能不是萬能的,它不能應用于污水處理廠。人工智能只適用于部分特定行業?一定需要大規模投資?人工智能屬于任何行業,大到無人汽車,小到社交媒體情感分析。人工智能沖擊勞動力市場?其實并不是,人工智能它會帶來新的行業、新的模式和新的就業機會。人工智能永遠不會取代人,但是它會顛覆行業的發展。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