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5月9日至10日,全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現場會在江蘇省無錫市召開。水利部副部長索麗生出席會議并講話,講話全文如下。)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在有關部門和重點流域省(市)的共同努力下,“十五”以來,全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今天在無錫召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現場會議,總結“十五”以來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推廣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經驗,研究部署“十五”后期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請允許我代表水利部向大會匯報水利部按照溫家寶總理的批示精神開展“引江濟太”等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情況及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引江濟太”,探索綜合防治流域水污染之路 太湖流域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流域水污染治理滯后于經濟發展,水資源總量供需缺口較大,加上平原河網湖泊水體流速緩慢,納污能力低,流域水污染和水質型缺水問題突出。為貫徹中央水利方針,實踐治水新思路,發揮水利工程的綜合效益,防治太湖水污染,遵照溫家寶總理2001年在國務院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以動治靜、以清釋污、以豐補枯、改善水質”的方針及國務院批復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從2002年1月起,我部組織太湖流域管理局和江蘇、浙江、上海三省市水利部門實施了為期兩年的“引江濟太”(即引長江水至太湖)調水試驗工程,取得了明顯成效。溫家寶總理在汪恕誠部長“關于‘引江濟太’調水工作有關情況的報告”上批示:“實踐證明,‘引江濟太’對于改善太湖水質是一項行之有效的辦法”。
“引江濟太”利用已建成的望虞河工程和沿長江其它閘站,將長江水引入河網和太湖,再通過東導流、太浦河、環太湖口門等工程將太湖水送到黃浦江上、下游、浙江杭嘉湖地區、沿太湖周邊地區。兩年來,通過望虞河引調長江水入太湖流域42億立方米,其中入太湖20億立方米,入河網22億立方米,增加了流域水資源,明顯改善了太湖水體水質和流域河網地區水環境,保障了流域供水安全,提高了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支撐了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達到了試驗預期目標。
1、以動治靜,加快了太湖及河網水體流動 調水使太湖大部分時間保持在3.0-3.4米的適宜水位,與下游河網保持一定的水位差,加快了太湖水向周邊河網的擴散和輻射;太湖水體的置換周期從原來的300天縮短至250天;受益地區河網水流速度由調水前的0.1米/秒增至0.2-0.3米/秒,河網水體基本完成一次置換。
2、以豐補枯,提高了太湖流域水資源承載能力 太湖流域常年用水量超過290億立方米,但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62億立方米,已遠遠不能滿足用水需求。2003年夏季,太湖流域發生了50年一遇的高溫和30年一遇的干旱,浙江、上海等大部分地區平均降雨量不到常年同期的1/2,太湖和河網水位急速下降,梅梁湖和貢湖灣藍藻爆發,流域主要水源地和河網水質持續惡化,杭嘉湖地區部分航道受堵。通過“引江濟太”,22億立方米長江水進入太湖流域,其中入太湖12億立方米,抬高河網水位0.3-0.4米,大旱之年保證了流域各地的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滿足了流域航運、電力、漁業、旅游等行業的需要。杭嘉湖地區成為2003年浙江省唯一在大旱之年無旱災的地區。
3、以清釋污,改善了太湖及河網水質 “引江濟太”調入的長江水水質為Ⅱ-Ⅲ類,對太湖水體和河網地區產生了顯著的釋污效果。太湖富營養化關鍵性水質指標總磷(TP)和有機污染指標高錳酸鹽指數(CODMn)濃度的全湖年平均值分別從2000年的0.10毫克/升和5.28毫克/升降低至2003年的0.069毫克/升和4.30毫克/升;以主要水質指標CODMn和氨氮計,Ⅱ-Ⅲ類水質的水面面積增加了15%;富營養化面積下降13%,浮游植物(如藍藻)生長受到明顯抑制,貢湖等湖灣標志水質好轉的沉水植物開始出現。
河網水量增加和流速加快,不同程度地改善了河網湖泊水質,受益水體水質優于Ⅲ類(CODMn和氨氮)的監測斷面比例上升了20%,改善范圍隨引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引水期,望虞河、太浦河水質總體維持在Ⅱ-Ⅲ類水標準,較“引江濟太”前改善了1-3個類別;陽澄地區水質較“引江濟太”前改善1-2個類別。蘇州金墅灣水廠、無錫貢湖水廠等主要取水口水域的各項水質指標分別改善1-3個類別。
在黃浦江,“以清釋污”的效果更為明顯。黃浦江上游水源地是上海的主要水源地,80%的上海原水取自黃浦江,70%的黃浦江水來自太浦河。黃浦江上游其他支流水質一般為Ⅴ類或劣于Ⅴ類。2003年太浦閘保持常年開啟,通過太浦河每天向黃浦江注入500~800萬立方米Ⅱ類水,經清水稀釋,黃浦江上游原水廠取水口水質主要指標(CODMn和氨氮)基本保持在Ⅲ類,氨氮指標一般在Ⅱ類。
4、促進理念創新,實現水資源調度“四個轉變” 通過“引江濟太”的實踐,促進了理念的創新,實現了水資源調度的“四個轉變”:
一是從洪水調度向洪水調度和資源調度相結合轉變。通過調度和控制太湖汛前水位,適度承擔風險,使洪水調度和資源調度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實現洪水資源化。2003年太湖汛期洪水利用率達100%,20多億立方米洪水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二是從汛期調度向全年調度轉變。在做好洪水調度的同時,積極開展流域水資源調度,2003年太浦閘首次嘗試全年開啟,實施上海和黃浦江下游地區全年供水調度,做到清水長流。
三是從水量調度向水量水質統一調度轉變。通過對望虞河實施水質水量同步調度,確保入湖水質,使黃浦江取水口水質主要指標穩定在Ⅲ類水平,成功控制了貢湖、梅梁湖藍藻爆發,基本消除了其對蘇州、無錫供水的影響,在黃浦江突發重大油污染事故期間,通過實施太浦河應急調度,緊急加大下泄水量,遏制了黃浦江油污染上溯。
四是從區域調度向流域與區域相結合調度轉變。流域骨干水系和區域河網調度的有機結合,擴大了流域內河網水系水體流動范圍,初步實現了靜態河網、動態水體的目標,使廣大河網地區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引江濟太”是貫徹落實溫家寶總理重要指示的具體體現,是實踐水利部黨組治水新思路的重大舉措?!耙瓭睂嵤┮詠?,水利部和兩省一市專門成立了太湖流域“引江濟太”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和組織實施“引江濟太”調水試驗工作。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溝通、資源共享、顧全大局、團結協作,保證了“引江濟太”的順利實施。
實踐證明,1991年太湖流域大水后十多年初步建成的以太浦河、望虞河、環湖大堤等十一項流域骨干工程為主體的工程體系,為“引江濟太”提供了基本的引排調度能力。
目前,“引江濟太”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受工程布局不完善、水資源調控能力不足的限制,調水線路比較單一;湖西地區缺乏引水入湖工程,西北部湖區水體的置換和流動較慢;環湖大堤標準不高,口門缺少控制,調水與防洪易產生矛盾;望虞河西岸、太浦河兩岸控制不力,清水、污水不分,影響調水效果。此外,“引江濟太”的長效運行機制還有待建立。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引江濟太”雖然開辟了綜合治理水環境的新途徑,污染治理是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之根本。無論是水源區還是受水區都不能放松對污染源的治理。
二、生態清淤,積極落實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 國務院批復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已明確對太湖主要污染入湖河流和五里湖、梅梁湖等進行污染底泥生態疏浚,由地方組織實施;水利部負責對太湖底泥生態疏浚作進一步論證工作。
1、全面開展太湖底泥生態疏浚前期工作 為做好太湖底泥生態清淤工程論證,科學合理組織生態疏浚,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從2002年組織開展了多項基礎調查和前期研究工作,包括太湖底泥與污染情況調查、太湖污染底泥釋放試驗、1:10000水下地形圖測量和湖面開發利用情況調查等。
“太湖底泥與污染情況調查”是《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要求完成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調查共完成698組原狀土樣的密度試驗和223個采樣點物理及化學指標分析,基本查清了太湖底泥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重點對583個底泥柱狀分層樣進行營養物質和重金屬的化驗分析。調查表明,太湖底泥總蓄積量為19.12億立方米,其中流泥量(主要為污染底泥)2.33億立方米,占12%。底泥主要為有機污染型,有機質、總磷、總氮等營養物質含量較高。影響區域主要分布在竺山湖、梅梁湖、貢湖等湖灣和太湖西北部入湖河口。
根據“太湖底泥與污染情況調查”有關成果,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選擇重點污染湖區,正在開展底泥營養物質靜態和動態釋放試驗研究,重點研究各種水質條件下底泥中營養物質的釋放過程和速度,確定生態疏浚范圍。
2002年,太湖流域管理局完成了1:10000水下地形圖測量、太湖蘆葦灘地、圍湖(圍網)養殖、沼澤化現狀和太湖湖面、湖岸線開發利用、取水水源地、水生植物等調查工作。為生態疏浚工程的實施和淤泥合理開發利用積累了第一手資料。
2、生態清淤工作已經全面啟動 為貫徹落實《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的生態清淤工作已經全面開展。
近年來,江蘇省以農村水環境整治為突破口,蘇錫常三市共投資20多億元,累計清淤1.7億立方米,還完成了五里湖5.7平方公里的生態清淤工程,清淤深度達0.2-0.7米。梅梁湖局部湖區清淤總量達562萬立方米,清淤深度為0.3-0.7米。
浙江省正在實施“萬里清水河道建設工程”,省政府已將此項工程列入“五大百億工程”。
上海市重點對中心城區蘇州河南北兩片“五縱四橫三大水系”共21條河道實施整治,疏浚污染底泥,實現了“當年計劃,當年完成,當年見效”的目標。
三、團結合作,探索以流域為單元的聯合治污機制 按照溫家寶總理建立聯合治污機制的批示精神,近年來,水利與環保部門密切合作,防治污染。去年,山東、河北、天津的水利、環保部門共同努力,完成了水利部、環保總局聯合編制發布的“2003年-2004年引黃濟津期黃河水污染控制預案”。保證了引黃濟津期的水質。
按照國務院發布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的要求,淮河流域內環保與水利部門共同開展了上下游水污染聯防工作。最近淮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和安徽省環保局還初步商定了互相合作、定期會商工作制度。
在松遼流域四省(區)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松遼水系保護領導小組”的領導下,領導小組辦公室多次組織流域內各省環保與水利部門對污染源監督檢查和限期治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海河流域的邯鄲市水利局和環保局聯合發布了“邯鄲市滏陽河農灌敏感區域水環境保護應急預案”。
水利部與環??偩忠舱诜e極探索建立聯合治污機制。
我們深刻體會到,防治水污染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需要有關部門精誠合作。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水利部將依照《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繼續貫徹落實溫家寶總理的批示精神,加強與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合作,聯合防治水污染。
我們將繼續實施“引江濟太”等各項水污染綜合治理工程或措施。2004年“引江濟太”調水試驗工作將進一步擴大試驗范圍,加大沿江引排力度,增加流域供水,縮短流域換水周期,運用水利工程改善水環境。2004年計劃調引長江水25億立方米,入太湖10-15億立方米。同時,探索建立“引江濟太”長效運行機制。
在太湖底泥與污染調查基礎上,完成“太湖污染底泥生態疏浚規劃”,并開展相關的底泥生態疏浚前期工作,力爭在“十五”后期,實施太湖污染底泥生態疏浚工程。
水利部將按照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精神,堅持“五個統籌”,并根據本次會議的部署,與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通力合作,繼續作好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