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水處理行業如何搭載人工智能這趟高速列車?日前,基于大數據預測分析的智能水處理診斷預測平臺(以下簡稱智水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平臺結合開放的分析與預測軟件,可以為工業用水和廢水,城市污水處理提供產品識別和實時的設備故障監測預測,從而幫助企業用戶提升設備性能,改善系統效率及降低維運成本,使水處理簡潔化、透明化和精準化。
行業痛點催生智能化平臺系統
當前,RO反滲透水處理系統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由手工操控轉變為半自動甚至是全自動方式。然而,對于運行數據的分析和具體操作方式的判定,依然要依靠人工來完成。“這就造成了不同廠家之間由于人員的差異,導致設備運行效果差異明顯,很多處理設備運行效果不盡人意。”中國膜工業協會的專家尤金德指出。
行業專家孫克柱告訴記者,由于人為的不當操作方式,會使得水處理設備壽命縮短,藥劑量加大,導致廠家的成本上升、加大對環境的負擔。此外,在記錄數據、分析數據等環節,采用傳統的人工方式也會帶來滯后性的問題。
對此,江蘇凱納水處理技術有限公司聯手北京化工大學相關研究團隊,共同研發了水處理智能診斷預測平臺,將硬件、數據分析和算法結合起來,解決工藝處理過程中的難點,進一步提高設備運行性能。
江蘇凱納水處理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奇峰介紹說,基于多年的一線水處理行業摸索,看到了企業在實際運行中跨設備操作靠經驗缺乏技術支撐、運行維護靠經驗缺乏預判,以及水質變化缺乏應對智能決策等現狀,公司將水處理經驗技術與新興的人工智能相結合,研發了一套通用的工藝過程處理分析與預測模型平臺。
智水平臺軟件可以結合實時傳感器數據,預測水處理設備的潛在故障,診斷運行不合理的應用,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實現自動的預測結果,進而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問題的提前預判、數據的自我演進和操控的先進管理。
診斷預測準確率可達90%以上
利用機器學習模型處理大數據,智水平臺在幫助企業減少成本支出的同時,還可以大幅提升處理效率,滿足水質要求。
在應用原理上,北京化工大學副教授凌誠博士介紹說,平臺是將水處理各傳感器收集到的百萬級實時數據和歷史數據,基于過程工藝建模,利用人工神經網絡、機器學習、識別與算法技術,研發的模擬不同現實場景的設備性能和系統數據算法模型。
“目前,平臺先期上線的是一個基于云端的軟件系統,它可以說是非常精準的即時服務工具。可以實現對反滲透膜的實時預測、在線診斷、事故預報、優化運行、安全生產管理、排放管理等。”凌誠表示,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端和網站端口接入,上傳相關數據后,只需幾秒,軟件就會自動判斷問題根源,并給出分析預測,用以指導實際操作。”
在試運行階段,智能RO的診斷預測準確率可達90%以上。江蘇鹽城環保科技城產業創新中心趙大海主任表示,作為首個專為水處理行業開發的智能決策系統,其對行業具有典型的引領作用和示范意義。在2025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目標的當下,構建信息化條件下的產業生態體系,創新性的智能化應用無疑發展潛力巨大。
跨界轉型提供智慧水處理解決方案
記者了解到,智水平臺從智慧管理、智能控制和智能設備3個層面切入,涵蓋了三維虛擬水處理、智能RO診斷系統、系統故障診斷系統、優化運行系統、智能預測維護系統、智能移動終端設備等多種應用組合,這也使得凱納公司成功跨界轉型,成為以AI應用解決方案為主的新一代水處理公司。
與傳統軟件公司不同,作為一個由架構師、技術專家、數據科學家和操作人員組成的團隊,凱納公司以行業為基礎構建模擬預測軟件,開發解決水處理行業痛點的信息化產品,并啟用全新的數據化業務模式,為終端客戶提供可量化的應用價值。
“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打造水處理數字化解決方案中心,將人工智能技術和水處理的業務經驗相結合,幫助企業完成包括技術、設備和維運等在內的數字化轉型。”劉奇峰表示。
通過跨設備、跨工藝、跨系統、跨技術的全面互聯互通,實現水處理的資源優化、協同合作和服務延伸,凱納公司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打造成為水處理行業先進分析與預測軟件公司,垂直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互聯網平臺。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