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2日,人民日報刊登名為《柯家村為啥客盈門》的文章。地處太湖西山島深處的柯家村,因為景色好,村子干凈,即使是在臨近春節的淡季,村子里的農家樂還是吸引了不少的客人。村口就是一片生態科技濕地,濕地的水流入旁邊的小河――柯家江,河水清澈見底,兩岸楊柳依依,來自上海的游客李芳芳用手機對著濕地、河道拍了很多照片。“水干凈,風景就靈動了,沒想到這里的農村這么漂亮”。而幾年前的柯家村,仍在為景觀破敗、環境污染而困擾。一到夏天,茅廁臭氣熏天,蒼蠅亂飛,馬桶要到河里洗,河水流進太湖,也污染了太湖。如今,通過生態科技濕地的建設,村子里的污水得到了收集和處理,村民們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城里人也愿意來到農家樂消費,欣賞濕地景觀和太湖美景。環境越來越好,游客越來越多,村里的12家農家樂,每年的收入平均要超過50萬元,百姓們真切體會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在太倉城廂鎮萬豐村,有這樣一片生態科技濕地得到了媒體各界的關注。生機勃勃的生態濾床,不斷處理著周邊農戶的生活污水;清澈的水體,倒映著潔白的狀元橋,與旁邊郁郁蔥蔥的草木相呼應,共同形成一片綠色盎然的江南水鄉生態濕地風貌帶。生態科技濕地系統的建成,進一步美化了村里的生態環境,達標排放的水流入河中,也可用于澆灌,不僅有效解決了生活污水排放對水源的污染,而且為村民帶來了直接的經濟利益。在處理污水的同時,優美的風景和整潔的環境也吸引了村民前來散步、健身,村民們都說,從來沒想過,農村也可以這么干凈,這么美。2017年11月29日《人民日報》刊發文章《真抓實干補齊民生短板——習近平總書記指示推進“廁所革命”引發熱烈反響》,文中為包括太倉萬豐村生態濕地的蘇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案例點贊。
在太湖周邊,還有一片片像這樣的生態設施,在處理污水、減輕水污染的同時,也改善了農村的生態景觀,增加了生態空間,為百姓提供了整潔干凈的休閑場地。同時,優美的鄉村環境也吸引了游客前來享受生態與自然的美,促進農村產業振興與發展。具體來說,生態濕地對農村的改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德國生態科技治污工程,提供清潔的水,消除水污染:
來源于德國的生態科技治污工程,是利用生態工程手段最大限度發掘和利用自然界的能量,實現物質閉路循環的科技手段。生態科技工程是指對受人類影響的生態系統的系統化和長效化的設計、施工和實施、運營和管理工程。生態科技工程是跨學科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工程師、建筑師、規劃師的實踐經驗及方法集成,需要應用生態學和系統理論的整體分析思維,遵循整體分析、物質循環、資源有效利用、多功能性等原則。
目前,蘇南農村地區的生活污水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農戶家中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自建簡陋的化糞池,污水滲入地下或溢流入河。我們建議選擇與農村風貌匹配,結合農村用排水情況,農民能夠并且喜歡管理的生態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污水可以得到有效的凈化,另一方面凈化的污水可以直接給周邊農田或綠地進行灌溉,污水沉淀產生的污泥可以通過生態濕地實現脫水和礦化,形成良好的農家肥,給農戶取用。由此實現營養物新的循環體系,讓污水中的營養物留在當地,不再進入周邊水體。
(2)水與景觀相結合:
生態科技濕地一方面可以從技術上實現物質的閉路循環,另一方面可以進行水與景觀同步規劃,融合生態新理念、景觀新思路和治水新技術,與江南當地的村莊風貌整體景觀相協調,還原自然型的江南水鄉風貌。經過生態設施的建設,居民有了喜歡去、愿意去的生態公園,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另一方面,當地政府也可以借力發展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的建設,把農村建設成為景觀優美、適宜居住的美麗家園。
(3)生態濕地成為政策施力點:
生態科技濕地的建設,是當地政府在改善農村居住環境、解決農村污染問題方面的重要舉措,讓百姓看到了政府在改善村民生活方面做出的努力,一片片濕地也同時成為政府各種惠民利民政策的宣傳點。在成功落地的項目上進行宣傳,更有說服力,也更加生動,正能量,深入人心。西山的馬家門濕地,成為“居民健康生活”宣傳點;吳中區的臨湖北港濕地,成為當地政府的“廉政文化園”。生態科技濕地,聯系著百姓和政府,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共同前行。
(4)回歸興業,鄉村振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時期的鄉村振興,既要守護好“綠水青山”,又要真正的將綠水青山變成實實在在的“金山銀山”。過去的城市發展提供了經驗與教訓。在城市發展初期,產業較少,污染也較少,但在發展過程中,“重生產、輕生態”的道路使得環境逐漸遭到污染,生態空間逐漸減少。如今,鄉村建設迎來了新的機遇。生態濕地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空心化”的農村又重新吸引村民回歸興業,生態農業、生態產品和生態旅游等生態產品不斷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產業振興不能重蹈城市發展的老路,要遵循本地循環,使用生態科技工程方法,借助產業振興的機會,在發展過程中解決污染問題,在建設之前考慮生態空間,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的同時得到生態科技濕地的守護。
習近平主席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強調,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讓我們的國家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生態科技濕地是可以助力鄉村振興、改善江南農村風貌的優質生態產品,能夠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祖國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