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該湖流域進行監測布點,重點區域主要有西岸以及南岸的淤積區,從污水進口到出口的水流軸線上以400m為網格均布監測斷面,共有18個位點,同時在可能污染的重點區域加設1-3個采樣點;在污水庫內以100m為間隔均布,設217個底質監測位點。
對該湖流域進行底泥采樣。第一階段共有25個采樣點,采樣深度4m;監測的主要目標是對底泥污染狀況進行定性分析,摸清底泥主要污染物種類和分布狀況;第一批底泥分析結果發現,污水湖底泥污染主要集中表層80cm左右的黑泥層,至1.5m處各點位基本可見到原狀的粉砂質粘土層。第二階段共192個檢測點,是在第一階段監測結果的基礎上,在所有位點,對第一階段檢出的重點污染項目進行監測,全面反映污水湖的污染狀況。
對217個底泥鉆孔進行觀察和分析,發現污水湖底泥普遍具有十分明顯的層序結構。頂部為黑色粉砂粘質泥層——嚴重污染層,厚度一般在1.3-2.5m之間,總體呈黑色,以黏土質和細粉砂質的顆粒物為主,平均粒徑在5-11μm之間,屬于重壤土和輕粘土之間,有機質含量較高,有明顯臭味。底部棕黃色泥層,以棕黃色自然沉積為主,含水量較低,在70%左右。絕大部分樣點平均粒徑在6-9μm之間,無異味。兩層之間分界鮮明,未發現有明顯的污染物過渡帶層。
嚴重污染層分層按照含水率的不同可以從表征上分為三個亞層:最上層為水溶膠亞層,該層為固液相的過渡帶,含水率在98%以上,厚度在20-80cm之間,整體上隨著水深的變化而變化,該層與水層存在明顯的重疊,隨著水體的受擾動程度不同而發生變化;中間為黑色絮凝亞層,該層位于水溶膠亞層以下,為厚重黑色絮狀層,其厚度在20-60cm之間,平均含水率在90%左右;最下層為黑色粘土亞層,該層平均含水量85%左右,厚度在0.3-1.2m之間,以黑色黏土、粉砂及細砂沉積物為主;三個亞層中前兩層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在擾動較大的情況下,可以隨著水流進行遷移 ,容易向上擾動進入上層水體。
對底泥中污染物進行檢測,共檢出污染物30項,其中:重金屬和無機類污染物11項;半揮發性有機物9項;農藥類3項;揮發性有機物6項;二惡英1項。其中汞的污染最為嚴重。
三、結論與建議
1.重視底泥的調查(泥量、泥質)
建議泥質調查應分成兩個階段,初步調查和詳細調查,每個階段實施前制定詳細的調查方案,建議制定底泥污染調查的規范。
2.綜合平衡運輸費用和處理費用的關系
對于運距較遠的項目,應在現場最大限度降低含水率。
3.至少一個污泥填埋廠或者堆置廠是必要的
底泥的含水率>60%時,強度很低,需要對關注填埋的巖土力學問題。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