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推進重點斷面水質監測與評估。梳理影響國、省考核斷面水質的各類問題,對全市重點斷面水質實施監測與評估,及時通報有關情況。加強工業企業排污監管,嚴格執法,確保達標排放。(牽頭單位:市環保局,責任單位:市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九)推進水系連通、引水補水工程。加大秦淮新河向內河常態化引補水力度,實施武定門象房村凈水站、鼓樓區河西北部地區引調水大循環、仙林地區及百水河水系引補水、南南河及板橋河流域引調水大循環、城南水廠原取水口引水改造、西水關等泵站增設小型引水泵等工程,努力構建高效生態補水體系,進一步提高河道流動性及水系連通性。充分考慮水文變化對水質波動的影響,科學調度引補水和沿河閘站,確保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達標。限制取自、排入重點斷面所在水體的調水活動,保障重點斷面水質穩定。(牽頭單位: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環保局,責任單位:秦淮區、鼓樓區、玄武區、浦口區、六合區、高淳區政府,市城建集團)
(十)推進面源污染整治。推進農業清潔生產,開展種植業化肥農藥精準使用;繼續開展畜禽養殖專項整治,清理整頓不符合規范標準的養殖場(小區),加快畜禽養殖場治理改造;繼續強化水產養殖業污染管控,實施百畝以上連片池塘標準化改造,開展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推進養殖用水達標排放。(牽頭單位:市農委,配合單位:市環保局,責任單位:市江北新區管委會,江寧區、浦口區、六合區、溧水區、高淳區政府)
繼續實施水上交通船舶污染整治,依法強制報廢超使用年限的船舶,嚴格船舶運行動態監管,加大聯合執法檢查力度,年內關停和拆除長江、秦淮河沿線違法違規砂場碼頭,清理長江“三無”船舶。(牽頭單位:市交通局,配合單位:南京海事局,責任單位:市江北新區管委會,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鄴區、鼓樓區、棲霞區、雨花臺區、江寧區、浦口區、六合區、溧水區、高淳區政府)
繼續開展“五小行業”(小餐飲店、小理發店、小洗浴店、小洗衣店、小洗車店等)污水違規、無序排放治理,保證區域排水管網的安全運行。(牽頭單位: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城管局,責任單位:市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十一)推進長效管理機制建設。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工作責任體系,按照河道管理“四清四凈”要求,督促各級河長切實擔負起“治、管、?!钡穆氊煟ズ盟Y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環境治理等工作;落實河道管養責任體系,出臺河道分級管養辦法,提升河道長效管理水平;落實排水設施分級管養實施意見,建立排水設施“片長制、管長制”,同步推進各類存量排水設施移交管養工作;落實排水設施巡查制度,在入河(湖)排口規范化整治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排口日常巡查監管,切實做到旱天污水零直排;落實規劃核實工作,強化新建管線覆土前竣工測量及竣工測量資料的匯交管理;落實排水條例,規范排水行為,加強排水執法,遏制源頭污染,排水許可辦證率達70%以上。(牽頭單位: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城管局,責任單位:市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市城建集團)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市水環境整治提升推進辦公室要切實履行和發揮好牽頭抓總作用,強化統籌協調,加強檢查指導,及時協調解決跨區域的重大難點問題,推動各項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各區政府是水環境整治提升的責任主體,要按照年度工作方案要求,制定實施方案,排定整治計劃,明確整治目標、重點任務、整治措施,壓實責任,扎實推進;市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加強協同配合,對職責范圍內的各項工作認真研究、細化分解、全力推進、高效落實。
(二)完善工作考核。加強斷面水質監測,根據區域斷面水質監測結果,落實區域水環境橫向補償政策。加強項目績效管理,開展水環境提升政策執行績效考核,提高政策執行效果。加強資金監督管理,對水環境整治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評價,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將水環境整治提升資金統一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市級水環境整治項目,由市水環境整治提升推進辦公室負責審核、把關、確定。2016年、2017年已實施黑臭河道整治的項目不再享受市級資金補助政策。主城六區劣Ⅴ類水體整治項目資金由市、區共同承擔,其中市級補助60%,驗收合格后,市級財政再給予20%的獎補。除此之外的雨污分流、污水設施建設等已有明確資金政策的,按原政策執行。農村地區水環境整治提升的資金補助政策另行研究制定。
(三)加強宣傳引導。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引導和監督作用,利用網絡、微博、微信等方式普及水環境保護知識,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建立健全市民議事會和市民監督員制度,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水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形成政府、社會和群眾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群防群治的工作局面,營造全社會關愛水環境、珍惜水環境、保護水環境的良好風尚。
(四)嚴格督查考核。細化項目時序,明確項目完成標準、時間節點、項目責任人,掛圖作戰,按時間節點對責任人實施責任考核。建立信息報送、例會、約談等制度,每月對工作進展情況進行通報,對工作不力、進展滯后的地區進行約談、曝光等,對履職不力的責任人進行問責。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