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必須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加快推進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著力構筑上海發展的戰略優勢,當好新時代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譜寫好中國夢的上海篇章。
按照黨的十九大作出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階段戰略安排,根據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奮斗目標,今后五年,上海要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應有貢獻。第一,城市核心功能全面躍升。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在全球貿易投資網絡中具有樞紐作用的國際貿易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經濟中心城市的國際地位明顯提升,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核心城市的作用進一步發揮。第二,改革創新實現新突破。自貿試驗區成為國際高標準自由貿易園區,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和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以上,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50件以上。第三,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立。全市生產總值預期年均增長6.5%左右,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制造業部分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5%左右,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第四,人民生活更加殷實、走向富裕。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就業更充分、更高質量,社會保障更加公平,養老需求更好滿足,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基本建立。教育質量全面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標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第五,社會治理走出新路。共建共享、共治善治的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精細化管理體系基本建立。第六,國際文化大都市基本建成。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質全面提高,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左右。第七,美麗上海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進一步下降,PM2.5年平均濃度下降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劣V類水體全面消除,土壤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森林覆蓋率達到18%以上,建成基本生態網絡。
進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我們要把到2035年城市總體規劃描繪的宏偉藍圖變成現實,奮力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使全市人民享有共同富裕、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我們要加快建設更有活力、更具競爭力的創新之城,世界級創新人才紛至沓來,高水平創新機構高度集聚,創新活動無處不在,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我們要加快建設更富魅力、更有溫度的人文之城,市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包容,人文關懷根植大眾,文明美德蔚然成風,中外文化交相輝映,城市記憶深刻雋永。我們要加快建設更加美麗、更可持續的生態之城,綠色產業成為主導,低碳生活成為時尚,藍天白云、水清岸綠成為常態。展望未來,充滿信心。上海這座擁有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精神的偉大城市,承載著國家的使命,寄托著人民的期盼,蘊含著深厚的底蘊,洋溢著旺盛的生機,一定能勇立潮頭、克難前行,大踏步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2018年主要任務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必須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十一屆市委三次全會精神,在新時代坐標中堅定追求卓越的發展取向,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強化創新驅動,突出制度供給,擴大服務功能,創造品質生活,全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品牌,努力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
綜合各方面因素,建議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全市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3.8%左右。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城鎮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都穩定在4.3%以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與國家價格調控目標保持銜接。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環保投入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降低。
今年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推進以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重點的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信心和決心,增創制度創新先發優勢,著力構筑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和公平、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
對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打造自貿試驗區“三區一堡”。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風險壓力測試區,依托洋山深水港和浦東國際機場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加快建設開放和創新融為一體的綜合改革試驗區,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建成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拓展自由貿易賬戶功能,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產業監管模式。加快建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區,實現市場準入事項“單窗通辦”全覆蓋,探索企業投資項目審批多評合一、多圖聯審、區域評估、聯合驗收。加快建設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市場主體走出去的橋頭堡,搭建投資貿易和金融服務新平臺。加強區內改革同全市改革、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聯動,不斷放大政策集成效應。
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探索國資監管機構、國資運營平臺和國有企業聯動改革,推進開放性市場化重組,完善職業經理人制度,推動國有企業做強主業、做實創新、做響品牌,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清理廢除阻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實施社會信用條例,大力推動信用信息在全社會廣泛應用。
加快形成全方位開放新優勢。實施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行動方案,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金融開放合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專項行動。精心籌辦好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全市之力做好各項服務保障工作,建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6天+365天”交易服務平臺,努力辦成國際一流的博覽會。進一步落實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33條”,支持在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拓展貿易、研發、結算等全球營運功能,促進優勢產能、優質裝備、技術標準輸出。加強與港澳臺地區的經貿合作。繼續做好外事、僑務工作。
積極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大力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強長三角區域發展規劃對接,建設區域協同創新網絡,共建互聯互通基礎設施,推動區域市場統一開放,深化大氣污染、水污染聯防聯控。繼續幫助對口支援和扶貧協作地區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攜手奔小康。
(二)全面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著力提升集中度和顯示度。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產業革命大趨勢、集聚人才大舉措,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進一步夯實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全力推進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力爭迅速做實做強、做出影響。啟動建設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海底科學觀測網、燃氣輪機試驗裝置,加快建設上海光源二期、超強超短激光、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活細胞成像平臺等大科學設施。籌建國家實驗室,集聚高水平科研機構。加快建設科學特征明顯、科技要素集聚、環境人文生態、充滿創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學城,推動園區向城區轉變。加強生命科學、量子科學等領域前瞻布局,積極爭取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落戶,實施硅光子等一批市級重大專項和央企合作項目,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
加快建設科技成果轉化高地。新建北斗導航、機器人、工業互聯網、低碳技術、臨床研究等共性技術研發與轉化平臺。繼續推進紫竹、楊浦、漕河涇、嘉定、臨港、松江G60科創走廊等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特色發展。加快建設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引導眾創空間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發展。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