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多級A/O比A2/O脫氮除磷效果好
多級A/O工藝以Bardenpho工藝為代表,隨后又衍生出多點進水的多級A/O,如圖3所示。
圖3 典型多級A/O工藝流程
Bardenpho(圖3a)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當時還沒有發現反硝化除磷現象。這種工藝在設計原理上將脫氮與除磷分隔設置,通過前置反硝化方式將污水中大部分氨氮在第一個好氧池(O1)硝化回流至第一個缺氧池(A1)而脫氮。第二級A/O原理上是除磷,即通過第二個厭氧池(A2)釋磷、第二個好氧池(O2)吸磷。然而,這種工藝將進水碳源(特別是VFAs)在第一級A/O中已大部分消耗(A1反硝化、O1碳氧化),留給第二級A/O的碳源已所剩無幾(特別是磷細菌所必須的VFAs),因此,磷細菌在這種情況下難以生長、繁殖,除磷也就無從談起。顯然,Bardenpho工藝要想具備同步脫氮除磷功能需要進水中的碳源異常充足,在滿足反硝化(A1)和直接碳氧化(O1)的需要后仍有碳源(VFAs)剩余,這樣才能保證A2中磷細菌對乙酸的攝取,進而使O2產生吸磷作用。
多點進水多級A/O(圖3b)在工藝設計上碳源分段進入三個厭氧(實為缺氧)池,但在“厭”氧池內發生的主要還是常規反硝化作用。首先,污泥回流中的NO3-首先在A1中反硝化而與磷細菌搶奪碳源,接下來O1池硝化產生的NO3-會進入A2,以此類推。結果,這個工藝其實與Bardenpho類似,主要以硝化和反硝化為主,磷細菌也很難得勢生長。
基于之前模擬A2/O時的相同水質、水量以及反應池體積,分別對圖3所示的Bardenpho和三段多點進水工藝進行模擬,結果如圖4所示。顯然,Bardenpho幾乎沒有除磷作用,多點進水工藝稍微存在一些除磷效果,但與A2/O效果簡直不能同日而語。如果將與A2/O變型為UCT,除磷效果則會更好。
圖4 A2/O,Bardenpho與多級A/O工藝出水模擬比較
4 MBR為低氮、磷出水之選
A2/O+膜過濾(MBR)目前似乎已成我國污水處理升級改造的“標配”。很多決策者將出水達標和緩解黒臭水體的寶全部“押”在了MBR上。事實上,MBR對生物凈化功能(特別是脫氮除磷)的強化作用幾乎沒有,只是可以聚積較高的生物量而已。相反,曝氣池高的生物量意味著低的排泥量,這對以排除剩余污泥而產生的生物除磷作用十分不利。況且,膜只能截留不溶解的SS,如果前端吸磷效果不佳,溶解性PO43-將無法對其進行截留。對A2/O和UCT模擬結果顯示,UCT在除磷效果方面遠好于A2/O,只要保持出水SS在5 mg/L以下,出水TP甚至可以達到北京地方標準中的A標準(0.3 mg P/L)。而從傳統二沉池出水SS=10 mg/L降低至SS在5 mg/L以下只需傳統砂濾即可奏效。
有關MBR在能耗、占地、費用、清洗等方面的綜合評價表明,MBR并不是一種稱得上具有可持續性的工藝。有鑒于此,荷蘭僅有的幾座MBR工藝在經歷了幾年高能耗以及清洗(膜污染)導致的高昂運行費后已被拆除,繼而回歸傳統活性污泥+砂濾方式工藝。這對比中國更加缺地的荷蘭來說實屬一種明智的選擇。
5 MBBR適合升級改造
輕質懸浮型填料出現使得生物膜技術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人們寄希望于向曝氣池中定向投加懸浮填料,以期在懸浮增長的生物量(活性污泥)基礎上再獲得1倍以上的增值生物量(生物膜),這也就促進了MBBR(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工藝的出現和應用。理論上講,單位體積內的生物量增加,要么可以減少反應器的體積,要么可以增加反應器對污染負荷的處理能力。所以,MBBR應用而生。
對污水處理各種細菌所需要的生長環境來說,填料投入A2/O好氧、缺氧池倍增生物量后可強化碳氧化、硝化、反硝化作用。但將填料投入厭氧池,只可能有助于顆粒有機物的水解、酸化作用,并不會促進磷細菌的倍增,因為磷細菌是一種“動態”細菌,需要順序存在厭氧--缺氧/好氧的環境下才能生長。投入厭氧池的填料顯然難以實現這種環境上的需要(僅固守于厭氧池),所以,磷細菌不會像常規異養菌(OHO)、硝化菌那樣增量繁殖。只有采用向SBR反應器中投加填料的方式才有可能同時獲得PAOs/DPB、OHO和AOB/NOB倍增的機會。因此,填料在A2/O等連續流工藝生物除磷方面強化作用僅局限于水解、酸化,不會對磷去除產生明顯改進。
筆者進行的SBR加填料(德國Mutag BioChip?;園片型,直徑=22 mm,厚度=1 mm,比表面積>3 000 m2/m3)試驗表明,加填料SBR反應器近1年后生物膜生物量確實持續增長,最終使該反應器內的總生物量(生物膜+活性污泥)增加到未加填料SBR反應器(僅有活性污泥,MLVSS=1 400~1 800 mg/L)的2.9倍。但兩個反應器對COD、N和P的去除率幾乎處于相同的處理水平,均能使模擬生活污水(COD=200~400 mg/L,TN=40~80 mgN/L,TP=8~16 mgP/L)達到國家一級A標準,并沒有觀察到兩個反應器在凈化效果上的明顯差別。即使在非穩態工況下運行,兩個反應器對COD、N和P的去除率也沒有出現明顯預期差別。
總之,MBBR添加表觀比表面積填料會有助于生物膜生長、老化脫落、避免有機物沉積,產生的生物增加量也有助于生物凈化作用。然而,對市政污水而言,傳統活性污泥法只要保持3 000~4 000 mg/L的MLSS,對COD、N、P去除完全可以奏效,用不著額外再去加填料而增加太多的生物量,除非進水中各種污染物濃度超高。然而,所添加的填料無助于生物除磷(像A2/O這樣的連續流工藝),反而會導致懸浮污泥的破碎、細化,造成二沉困難,最后只得求助于后端膜分離(MBR)來解決出水SS分離問題。這會使工藝流程延長而耗能,導致運行管理上出現麻煩。
6 結語
在污水處理升級改造或新廠建設方面,業主、設計者往往追求所謂新技術、新工藝,以至于形成了傳統工藝難以滿足嚴格排放標準的“共識”。對市政污水處理來說,脫氮除磷是關鍵,至于COD需達超低排放標準(30 mg/L)只是排放標準不科學制定的問題(荷蘭出水COD允許120 mg/L,但BOD5卻要求在1 mg/L;惰性COD進入水體不會耗氧,也不會對健康構成什么危害)。在脫氮除磷方面,普遍低碳源是我國污水的特征,但這不等于說傳統工藝就不能應對低碳源下的脫氮除磷問題?;貧w傳統工藝,比如說,A2/O特別是UCT,反硝化除磷及側流磷回收等都可以輕易實現,完全可棄用前端投加碳源(脫氮),后端投加化學藥劑(除磷)的常規脫氮除磷方式,也不需要無限延長流程(多級AO、后端深V濾池等),更不需要MBR或MBBR這些無助于生物除磷的所謂新工藝助力。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