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風險管控
圍繞南水北調中線調水,開展區域突發水污染事件風險評估,針對中高風險點和區域,實施“污染源→支流→庫區→陶岔取水口”全過程風險管理,提升管控水平,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加強監測分析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有效防范水源區突發水污染事件風險,保障調水水質安全。
一、丹江口水庫水源地規范化建設
嚴格落實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核準和安全評估制度,全面推進水源地達標建設和實時監控。規范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識設置和隔離防護,依法開展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推進準保護區內高風險污染源搬遷或關停,現有污染源執行最嚴格排放標準,廢棄物不能全部資源化利用或有效處置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一律關停,垃圾填埋場、工業企業、污水處理廠實行在線監測。
加強丹江口水庫消落區管理。對大壩加高新增淹沒范圍的消落進行監管,嚴防消落區污染。加強消落區生態修復工作,形成阻隔庫周直接污染的生態隔離帶。
加強丹江口庫區水產養殖污染風險管控。2018年底前,一級、二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取締網箱養殖,庫區全面禁止投餌網箱養殖。在維持和改善生態系統健康的前提下,發展生態健康養殖,開展增殖放流設施建設和濾食性魚類等凈化水質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削減水體氮磷等營養物質,加強水生態系統健康監測與評估。開展漁業“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延長禁漁期,擴大禁漁區,控制捕撈強度。
強化飲用水水源日常監測。進一步提升縣級監測站基礎監測能力,提升市級站有機污染物和有毒有害物質的監測能力。試點開展農業面源、移動源等監測與統計工作。每年至少開展一次飲用水水源地全指標監測,適時開展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等新型污染物及藻毒素監測。
二、風險源識別與監管
針對工業源、市政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尾礦庫等固定風
險源進行詳細排查,按照“一源一檔”的原則建立風險源檔案,并實施動態化管理。定期開展風險評估和環境安全隱患排查,落實各類風險源風險防范主體責任,著重治理重大環境安全隱患,完善風險防范體系建設,科學制定應急預案并開展應急演練,降低風險水平。
加強尾礦庫風險管控。落實有主尾礦庫風險防范主體責任,督促企業落實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對隱患突出又未能有效整改的,要依法實行停產整治或予以關閉。2017年底前,三等及以上尾礦庫,應建成在線監測系統并與行業主管部門聯網;重點針對伴生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可能給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水質帶來嚴重威脅的尾礦庫,強化日常監管。各地要落實資金、明確職責、強化措施,扎實開展無主尾礦庫隱患綜合治理。
積極開展航運污染治理與風險管控。全面排查流域內現有船舶,依法強制報廢超過使用年限的船舶。規范船舶水上拆解行為,禁止船舶沖灘拆解。對不符合環保標準的船舶應配備或改造相關設施、設備。到2020年底前,所有城市的港口、碼頭、裝卸站具備船舶含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等廢棄物的接收能力,全面實現船舶污染物上岸集中處置。港口、碼頭、裝卸站應制定應急預案。
切實加強道路運輸安全管理。運輸有毒有害物質、油類、糞便的船舶和車輛一般不準進入保護區,若出現無法回避的情況,應事先申請并經有關部門批準、登記并配備押運人員及應急處置設施。穿越水源保護區的路段應設置防護欄、溢流溝、沉淀池等必要的防護設施并加強日常巡護。
三、監測預警和應急能力建設
優化部門和地方現有監測資源,科學合理布設監測網絡,陶岔渠首、湖北十堰、陜西商洛、安康、漢中建立突發環境事件預警和應急指揮中心,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運行管理機構建立常規和應急信息共享機制,推進管理聯動,構建“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集成監控系統平臺,實現水源區生態環境監控的空間化、動態化、遠程化。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機構負責監測省界斷面的水環境質量狀況,并將監測結果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建立水源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機制,開展區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編制應急處置預案,儲備必要的應急物資、備必要的應急裝備,提高應急指揮和科學決策水平,及時響應和處置水污染突發事件,保障工程調度運行需要,確保供水安全。
第七章投資估算和效益分析
一、建設任務及投資估算
圍繞規劃目標,規劃實施污染防治、水源涵養與生態建設、風險管控3大類建設任務,估算總投資196億元。其中:工業污染防治項目26項,估算投資6.00億元;城鎮污水處理新增污水處理能力526830噸/日,新增管網3317公里,提標改造能力650000噸/日,估算投資43.17億元;垃圾和污泥采取收集、預處理、轉運、焚燒進行綜合處理,新增垃圾和污泥處理處置能力8000噸/日,估算投資35.62億元;養殖污染防治新增217.8萬頭豬當量治理能力,估算投資10.94億元;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新增建制村1052個,估算投資15.76億元;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面積1126.6平方公里,估算投資11.27億元;生態循環農業與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試點48個,估算投資14.50億元;河道綜合整治(含人工濕地)11個控制單元,估算投資5.25億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210平方公里,估算投資25.68億元;退耕還林還草和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護工程,估算投資16.4億元;水源地規范化建設項目9個,估算投資5.93億元;監測和應急能力建設項目8個,估算投資1.14億元;尾礦庫綜合治理3個,估算投資4.35億元。
按任務類型分,水污染防治類投資142.51億元,水源涵養生態建設類投資42.07億元,風險管控類投資11.42億元。
按行政區劃分,河南省27.87億元,湖北省59.22億元,陜西省104.22億元,重慶市0.98億元,四川省0.62億元。此外,水源公司3.09億元。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