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排放標準的討論是近年來國內污水處理一個熱議的話題,圍繞這一話題的有關技術應用正一步步影響著中國污水處理的走向,執行什么樣的高排放標準、采用什么樣的技術路線、能夠達到什么樣的效果無疑是基層實踐所非常關注的。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將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美國,看看美國污水處理的“高排放標準”。
美國在氮、磷控制方面的“高排放標準”
美國在氮、磷控制方面的“高排放標準”并不是一個統一的標準,而是針對特定地區的特定標準。根據美國環保局、NRDC以及其他相關組織的評估,美國對氮磷控制可以劃分為以下5個類別: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無論是何處理等級,BOD與SS都沒有進一步的提高,顯然這已經不再是處理等級向前發展所關注的問題,重要的問題在于總氮和總磷。與上述5個處理水平相對應的美國各地污水處理技術路線主要如下: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對于TN<10mg/L以內的要求只是常規的硝化反硝化+生物除磷+過濾,可選擇性地投加化學除磷藥劑和外加碳源,并不包含反硝化濾池。反硝化濾池只用于處理水平4(TN<3mg/L)和處理水平5(TN<2mg/L)的要求。
技術性能統計(TPS)
我們知道污水處理廠的進水負荷時刻變化,處理廠需要面對一年四季的溫度變化、暴雨沖擊,污水水質組分的變化也在影響生物處理的動態性能,日常的計劃檢修或設備意外故障等都會影響到正常的穩定運行。此外,還有一些預想不到的事情,比如工業廢水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的排入。
那么當污水處理廠面對這些復雜變化的情況,執行上述標準、采用上述技術路線的實際效果怎么樣?2010年美國的一項研究報告對22座這些不同處理層次的污水處理廠進行了為期3年的調查研究,參與這項研究的人員來自AEcom、CH2M、HDR、Brown& Caldwell等多個北美咨詢公司,并包含了DCWater、OrangeCounty等公共設施部門,調查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工藝效果的穩定性與可靠性。令人感興趣的事情是這項研究工作用到了統計學的方法,并在污水處理領域內引入了一個概念——技術性能統計(TechnologyPerformance Statistics,TPS),主要方法如下:
技術可達到的理想標準:這一概念并不指實測的某個最低值,而是指在一段時間內可達到的性能水平。具體而言是用一年之內2周(14天)的持續性能表現來反映技術可達到的最低標準,簡稱為TPS-14d。這一衡量指標代表了系統在理想情況下可獲得的最佳結果,但并不適合作為標準或可以期望在實際污水廠能夠達到的值。之所以采用14天的統計學結果是因為生物脫氮除磷的泥齡一般在8-20天,14天的統計周期可以反映出泥齡的變化,以概率表達就是3.84% (14/365 = 3.84%)。
技術可達到的平均標準:這里用的并不是平均值,而是統計學上的中位值,中位值不受極端變量值的影響,是運行能夠達到的技術標準。
技術可達到的可靠標準:可靠性是基于第95百分位的統計計算,主要是考慮到美國的很多污水處理廠的排放標準是用月均值,也就是如果在連續5年的運行中,超標的月均值可以有3次,這樣的結果通常被認為技術是可靠的。
“高排放標準”污水處理廠的評估結果
那么上述指標用于評估這些“高排放標準”污水處理廠的結果如何?舉例說明如下。
出水TN的概率值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TPS-14d的值很低,都滿足排放標準,但這些數值只占3.84%。50%的中位值基本都滿足排放標準,95%的覆蓋率雖高,但有相當一部分數據并不滿足排放標準,TP的情況類似,如下表。
出水TP的概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