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28日,水利部部長汪恕誠考察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工作,他要求,各地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建設節水型社會,積極探索水權有償轉讓機制,引導水資源實現以節水、高效為目標的優化配置,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用水保障。
連日來,汪恕誠深入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工程現場,考察了銀川市、石嘴山市防洪及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青銅峽灌區改造工程,衛寧灌區水利工程,三盛公水利樞紐除險加固工程等工程建設,重點了解了寧夏青銅峽灌區、內蒙古河套灌區向新建火電廠有償轉讓部分用水權,引黃灌區初始水權分配等情況,走訪農戶,與農民用水者協會人員進行座談,并就寧夏、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工作分別與兩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交換了意見。
汪恕誠指出,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茖W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離開發展,就無所謂發展觀。堅持科學發展觀,其根本著眼點就是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有其特定的含義,就是不以犧牲子孫后代的發展條件為代價來求得眼前的發展。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面臨的問題和國際發展經驗來看,樹立科學發展觀至關重要。水利部門一定要把思想真正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統一到中央的重大決策和要求上來,自覺運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水利工作,推動水利事業健康發展。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理念、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十六大報告提出,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如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用水保障是水利部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從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實際出發,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節水型社會的本質特征,就是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地處黃河流域的寧夏、內蒙古地區水資源貧乏,可利用的黃河水資源日趨緊張。為了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用水,寧夏、內蒙古自治區分別開展了水權有償轉讓試點工作,寧夏大壩電廠向漢渠提供節水改造資金,寧東馬蓮臺電廠向惠農渠提供節水改造資金等實例,通過節水改造,把節約的水量有償轉讓給電廠,解決了工業發展用水問題。
汪恕誠對兩自治區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水權轉讓機制,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用水的做法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水資源緊缺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更是未來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與此同時,我國水資源利用方式粗放,農業是用水大戶,而農業水的有效利用系數平均為0.43,因此,節水的潛力在農業。在總體水量不變的情況下,主要依靠節水,依靠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對灌溉工程進行節水改造是農業節水的重要措施,在目前國家財力有限,節水改造資金不能到位的情況下,企業投入資金進行灌溉工程節水改造建設從而獲得水的使用權,既保障了農民用水權益,又滿足了企業用水需求。
這種有償轉讓水權的方式改變了以往無償剝奪農民用水權益的做法,為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河流域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用水探索了一條路子,值得大力提倡。
汪恕誠稱贊寧夏引黃灌區初始水權分配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他強調,建立水權交易市場,實行用水權有償轉讓,引導水資源實現以節水、高效為目標的優化配置,政府要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明晰初始水權是水權轉讓的基礎,要建立兩套指標體系,一套是水資源的宏觀控制體系,一套是水資源的微觀定額體系。有了兩套指標的約束,各個地區、各個行業、每一項工作都明確了自己的用水指標和節水指標,節水責任就可以層層落實。在節水型社會建設中,通過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的有機結合,建立水權交易市場,調動社會節水的積極性,水資源的使用就會流向高效率、高效益的地方。
汪恕誠強調,水權轉讓一定要根據各地水資源的條件和經濟發展的水平來進行,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一個模式。目前,許多地方都在開展水權轉讓試點工作,要盡快出臺水權轉讓指導意見,使水權轉讓行為規范進行。要明確水權轉讓年限,建立水權轉讓的價格形成體系,保障今后灌區工程更新改造的再投入。加強水權轉讓資金的管理,確保水權轉讓資金用于節水工程建設,保障農民用水權益。水權轉讓目前還處于試點階段,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要在實踐中去解決,在探索中去完善。只有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指導,大力建設節水型社會,不斷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