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各抒己見 拉開水業技術方向討論序幕
——“2004城市水業戰略研討與技術交流會”技術主題部分側記
雖然“中國的城市水業已進入投資拉動時代”這一觀點已被較廣泛地認同,但當市場的泡沫散去,資本追求的利潤歸根結底要靠踏踏實實的技術和管理來創造。
中國水業的技術發展緊跟著國際的腳步,但面對各種外來和本土技術的紛紛登場,投資決策者很難鑒別,一般的技術人員也往往有失偏頗,尤其是技術市場魚龍混雜,技術路線的選擇非常需要行業專家站在中性立場為大家指點迷津。
3月25—26日中國水網和清華環境系主辦的“2004城市水業戰略研討與技術交流會”技術主題部分特邀業內資深專家精心準備,就目前水業發展中的幾個焦點技術問題進行了專門闡述,觀點鮮明獨到,這里列舉數例供借鑒并啟發行業的思考。
1、關于除磷脫氮和南水北調的兩個觀點
錢易院士:污水處理,是不是一概要求脫氮除磷?
不!應根據回用途徑和排水出路決定。
錢易院士引用萊斯特.布朗(美)《B模式》中譯本序言:如果將用于南水北調工程的投資,用于促進北方開發提高用水效率的技術和經濟舉措,節約下來的水會遠遠多于從南方調入的數量。
2、小城鎮污水處理工藝,高負荷還是低負荷?
杭世珺總工:小城鎮污水處理,宜選用低負荷型和成熟可靠、穩定性好的處理工藝。典型處理工藝可考慮活性污泥法的氧化溝工藝、延時曝氣工藝、間歇式活性污泥法及其變法工藝:生物膜法的生物轉盤、接觸氧化及生物濾池工藝等。特別是一些較適合小規模污水處理廠的新開發的技術和工藝,亦可在具備條件的小城鎮采用,例如:人工快速滲濾技術、百樂卡工藝及人工生態綠地等。
采用延時曝氣或泥齡較長時,污泥基本處于穩定狀態,可不設消化池或其它污泥穩定設施。
王凱軍總工: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中小城鎮適用的應是適合國情的低耗、低成本的高效(高負荷)工藝,重點解決污泥處理問題。現有的物化-生化工藝強化處理技術、水解-好氧工藝,曝氣生物濾池、高、中負荷的好氧工藝和厭氧-好氧處理技術等工藝都是有希望的新工藝,但需進一步完善。
3、污泥的處理處置,減量化還是資源化?
錢易院士:千萬不要忽略污泥的處理和利用。
張辰總工:污泥處理處置目標是減量化、無害化、穩定化和資源化,減量最重要,要放在首位。對于上海而言,處理處置技術要多元化,污泥的出路可用于垃圾填埋場覆土、制作肥料、制作建材、森林綠化介質土、灘涂填土、鹽堿地改良;對工業廢水含量高的污水污泥進行干化和焚燒。
陳同斌研究員:污泥的資源化利用是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污泥重金屬含量不是太大的問題,以色列16年長期定位試驗表明,合理施肥量下不會造成土壤重金屬累積,而我國的污泥農用標準對重金屬控制太嚴,且不合理。
4、水務利潤哪里來?
王洪臣總工:運營成本是水務活動的利潤之源、之本,是產生利潤的基礎。投資必須通過運營取得回報,否則就是固定回報,要么就是貸款。運營成本領先是水務企業立足并擴張的最重要戰略之一。國內污水處理運營成本處于“霧里看花”的狀態,直接成本在0.2-0.6元/立方米,經營成本在0.25-0.9元/立方米,水價在0.45-2.0元/立方米。中國水務行業需要建立起科學、合理、真實的運營成本核算體系。
5、流域非點源污染控制的難點何在?
陳吉寧教授:面源污染在整體技術上比其它污染源更難于經濟有效地控制;在我國現有的經濟條件、社會條件、思想意識、生產體系和土地使用現狀下,尋找一系列農民可以接受的、易于推廣操作的面源綜合控制技術、管理體系和導向政策是一項開創性的、具有巨大挑戰性的工作。面源污染控制技術要促進點源與非點源污染的集成處理,促進分散化或集團式處理,促進生態處理技術與高技術的結合。
6、膜工藝何時擔當水技術主角?
鄭興燦主任:城市污水中包含了大量的工業污水,即使是生活污水也較20年前有了本質的區別。污水中新的污染物質,包括農藥、殺蟲劑、內分泌干擾物等有毒有害物質和病原體越來越受到關注,傳統技術由于自身存在的弱點面臨著挑戰,膜技術為挑戰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途徑。隨著膜產品價格的降低和膜工程技術水平的提高,膜技術在未來污水再生利用中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04水業大會為中國水業技術政策、技術方向的討論辨析拉開了序幕,為了中國水業能在科學正確的技術路線指引下健康發展,在中國水網的倡議下,專家們將繼續深入思考和討論水業技術的方向性問題,召開系列“水業高級技術沙龍”,從中立的角度,客觀討論評價水業中最受關注的技術問題,出臺專家集體觀點,為水業技術決策提供支持和引導。第一期技術沙龍的主題將是污泥處理處置的技術路線,我們拭目以待。
(中國水網 特別報道)概要求脫氮除磷?
不!應根據回用途徑和排水出路決定。
錢易院士引用萊斯特.布朗(美)《B模式》中譯本序言:如果將用于南水北調工程的投資,用于促進北方開發提高用水效率的技術和經濟舉措,節約下來的水會遠遠多于從南方調入的數量。
2、小城鎮污水處理工藝,高負荷還是低負荷?
杭世珺總工:小城鎮污水處理,宜選用低負荷型和成熟可靠、穩定性好的處理工藝。典型處理工藝可考慮活性污泥法的氧化溝工藝、延時曝氣工藝、間歇式活性污泥法及其變法工藝:生物膜法的生物轉盤、接觸氧化及生物濾池工藝等。特別是一些較適合小規模污水處理廠的新開發的技術和工藝,亦可在具備條件的小城鎮采用,例如:人工快速滲濾技術、百樂卡工藝及人工生態綠地等。
采用延時曝氣或泥齡較長時,污泥基本處于穩定狀態,可不設消化池或其它污泥穩定設施。
王凱軍總工: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中小城鎮適用的應是適合國情的低耗、低成本的高效(高負荷)工藝,重點解決污泥處理問題。現有的物化-生化工藝強化處理技術、水解-好氧工藝,曝氣生物濾池、高、中負荷的好氧工藝和厭氧-好氧處理技術等工藝都是有希望的新工藝,但需進一步完善。
3、污泥的處理處置,減量化還是資源化?
錢易院士:千萬不要忽略污泥的處理和利用。
張辰總工:污泥處理處置目標是減量化、無害化、穩定化和資源化,減量最重要,要放在首位。對于上海而言,處理處置技術要多元化,污泥的出路可用于垃圾填埋場覆土、制作肥料、制作建材、森林綠化介質土、灘涂填土、鹽堿地改良;對工業廢水含量高的污水污泥進行干化和焚燒。
陳同斌研究員:污泥的資源化利用是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污泥重金屬含量不是太大的問題,以色列16年長期定位試驗表明,合理施肥量下不會造成土壤重金屬累積,而我國的污泥農用標準對重金屬控制太嚴,且不合理。
4、水務利潤哪里來?
王洪臣總工:運營成本是水務活動的利潤之源、之本,是產生利潤的基礎。投資必須通過運營取得回報,否則就是固定回報,要么就是貸款。運營成本領先是水務企業立足并擴張的最重要戰略之一。國內污水處理運營成本處于“霧里看花”的狀態,直接成本在0.2-0.6元/立方米,經營成本在0.25-0.9元/立方米,水價在0.45-2.0元/立方米。中國水務行業需要建立起科學、合理、真實的運營成本核算體系。
5、流域非點源污染控制的難點何在?
陳吉寧教授:面源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