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城市水業戰略研討與技術交流會 追蹤報道(之四)
3月25日—26日,2004’城市水業戰略研討與技術交流會在北京新大都飯店舉行。第一天主題報告聚焦于水業政策、管理、投融資、市場、法律。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錢易女士作了第一場演講,她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為題,引用了大量翔實的數據,介紹了國外在可持續發展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到場聽眾受益非淺。
錢教授首先介紹了中國在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上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在成績方面,近10年中國GDP增長了1.58倍,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了控制,自然資源保護和管理得到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步伐加快,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得到較大改善。但同時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人均耕地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3%,荒漠化嚴重,土地被占用,30%耕地有水土流失,森林覆蓋面積增加,但成熟林比例減少;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城市大氣質量差;固體廢棄物不斷增加,但沒有得到安全處理;生物多樣性減少;資源可利用量少,利用率低。我國多項人均資源擁有量比世界人均值低,如水資源僅為世界水平的25%,耕地為40%弱,石油為8.3%,天然氣為4.1%,銅為25.5%,鋁為9.7%。而2003年我國GDP與物耗占世界的份額則表明了我國的資源利用率是相當低的。如下表所示:
2003年 我國占世界份額
GDP 4%
鋼鐵消耗 27%
原煤消耗 31%
氧化鋁消耗 25%
水泥消耗 40%
石油消耗 7.4%
與目前討論熱烈的“綠色GDP”相似,錢教授介紹了目前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已經得到應用的一個新的統計指標——真實發展指標。該核算方法1995年由Redefining Progress提出,是在GDP帳戶的基礎上修正,由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子帳戶組成,對收入分配進行了調整,用計算收益、成本和資金帳戶代替GDP,可反映地區發展的成本和收益狀況。以該法對廣州市的GDP 數值進行調整表明,10年來GDP增長了三倍,真實發展指數卻只增長一倍多,真實發展指數只占GDP的1/5。
談到環保問題時,錢教授批評了目前存在于社會中的一種危險的、錯誤的論調: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財政資源有限,因此只能“先發展,后環保”,環境問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只有當國家富裕起來后,才有能力進行環境治理。但是這已經被世界上很多國家證明的一條錯誤的道路。
令人高興的是,中央政府已經明確認識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并且多次在重要文件中體現出這一思想。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上的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包括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而去年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則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動改革和發展。此外,溫家寶總理在今年3月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各行各業都要杜絕浪費,降低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形成節約資源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
錢教授隨后提到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其遵循三個原則:輸入端減量化,即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從源頭節約資源使用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過程中再循環,即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要求產品或包裝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減少一次污染。輸出端再利用,即要求物品完成使用的功能后重新變成再生資源。在這全過程中,減量化應放在首位,全過程都必須做到無毒化、無害化。
因為本次大會與水有關,錢教授隨后重點談到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她首先列舉了表明2000年以來七大水系水質逐步惡化的數據,以及國家環保總局最近公布的重點水域治污項目進展狀況:十五計劃中應建的污水處理廠共 687座。至2003年10月15日,已完成124座,占應建項目數18%。在建212座,占應建項目數31%。未動工351座,占應建項目數的51%。水質惡化與水量不足已經直接危害城市居民健康,阻礙經濟的健康發展,減弱城市的可持續性。出現城市水問題的原因在于兩方面:(1)天然條件。人均水資源不足; 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2)人為原因。人口增長過快,經濟發展遵循傳統模式;浪費水的現象嚴重,對水資源開發過度;恣意排放污染,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只顧眼前利益,缺乏對子孫后代的關懷。
錢教授隨后提到了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的三大戰略:(1)控制需求,節水優先;(2)源頭削減,治污為本;(3)多渠道開源,特別重視非傳統水資源的利用。在節水方面,要提高節水意識,杜絕對水的浪費;普及節水設備;減少并逐步消滅水的泄漏(設備、管網);提倡節水光榮,浪費可恥的新時尚。因為節約用水不僅可緩解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同時也會相應減少污水排放量,減輕水環境污染的負荷。所以控制水的需求是一舉兩得的戰略措施。而在源頭削減方面,則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把污染消滅于生產過程之中,同時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成本,獲得經濟和環境效益的雙贏;積極建設城市廢水處理廠,并將其建成廢水再生、回用廠,開發新水源;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綜合利用農村廢料,控制無組織排放的面源污染;加強飲用水安全供給的管理。而在開拓非傳統水源方面,要拓展雨水的收集與利用,再生污、廢水的利用,海水的利用,空中水的利用。
錢教授特別提出關于污水處理及回用有待商榷的幾個認識問題。對于是否應該一概要求脫氮除磷的問題,錢教授認為不一定一概要求脫氮除磷,而這應根據回用途徑和排水出路決定。對于進行廢水量的預測問題,則強調應需水管理,提倡節約用水,爭取實現需水量的零增長和負增長,另外錢教授認為處理廠規模不應該一步到位,而應盡可能分期建設。
正如錢教授最后一句話所說:只要政府、企業、民眾一起努力,可持續發展不是夢,可以用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可持續發展。
(中國水網 周宇峰報道)區發展的成本和收益狀況。以該法對廣州市的GDP 數值進行調整表明,10年來GDP增長了三倍,真實發展指數卻只增長一倍多,真實發展指數只占GDP的1/5。
談到環保問題時,錢教授批評了目前存在于社會中的一種危險的、錯誤的論調: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財政資源有限,因此只能“先發展,后環保”,環境問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只有當國家富裕起來后,才有能力進行環境治理。但是這已經被世界上很多國家證明的一條錯誤的道路。
令人高興的是,中央政府已經明確認識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并且多次在重要文件中體現出這一思想。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上的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包括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而去年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則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動改革和發展。此外,溫家寶總理在今年3月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各行各業都要杜絕浪費,降低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形成節約資源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
錢教授隨后提到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其遵循三個原則:輸入端減量化,即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從源頭節約資源使用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過程中再循環,即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要求產品或包裝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減少一次污染。輸出端再利用,即要求物品完成使用的功能后重新變成再生資源。在這全過程中,減量化應放在首位,全過程都必須做到無毒化、無害化。
&nbs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