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至25日,由中國節能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節能環保金融聯盟聯合舉辦的綠色金融助力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發展高級研修班在北京舉行。華夏新供給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出席研修班,在其發言中詳解PPP六大正面效應。
賈康首先指出,抓住當前PPP的創新模式,可以更好地推進公共服務、城鎮化建設中政府應該履行的職責,既可以體現政績,又可以造福于民。
在大型基建項目中,要面臨巨大的資金投入與其后面產生實際效果的時間差,只要項目一旦竣工投入使用,將立即產生社會經濟效益。上述類型的項目就應該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算更加合理的總賬,讓老百姓受益。
其次,PPP模式可以充分調動政府、企業,甚至是專業機構參與其中,以合理的融資方式和激勵機制,發揮企業的積極性,結合政府的本身的社會服務屬性,將多方力量糅合在一起創造出更好的效果。
第三,企業在PPP模式中的空間在擴大。“企業是愿意跟政府合作取得非暴利但可接受的回報。”賈康表示,企業背后是資本在運作,資本是逐利的,而PPP項目中是可以找到有客觀回報的項目,企業便可通過對自身營利計劃的判斷來選擇。
第四,PPP內在機制和混和所有制全面對接。“PPP模式是天然的混合所有制。”賈康指出,PPP投資均是企業自愿簽字,對企業而言,在商言商,對風險防控有了更高的要求,而PPP模式與混合所有制具有共性,避免了之前一股獨大的弊端,是對有效投資的倒逼,也使有效投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第五,PPP模式可對沖經濟減緩壓力。賈康以北京地鐵建設為例,若沒有PPP,16號線動工遙遙無期,但現在通過PPP模式完成簽約啟動,地鐵項目建設所需的施工、建材、機械訂單等都進入市場,會瞬間把所謂的過剩產能轉變為有效產能,“這是引領中國新常態非常有正面效應的一個支持機制,它是屬于選擇性的聰明投資。”
最后,PPP模式和全面依法治國天然對接。賈康表示,現在正加緊建設PPP法規升級,推進法規建設就是要給民企、給非政府主體一個定心丸,要靠法治保障大家以平等的伙伴關系簽訂契約后,和衷共濟,按照伙伴關系走完PPP整個流程。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