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ss廠確實是按照主流AMX方式運行,且是采用側流AMX菌補充主流模式,至于在主生物池中,AMX和普通異養反硝化過程對TN的貢獻率到底各自是多少,筆者猜測,可能暫時無法量化表征。很大的可能性在于,Strass廠的主流厭氧氨氧化運行并不穩定,因而無法給出一個理想的自養脫氮去除貢獻率。
當然,大家很感興趣一個問題,為何樟宜再生水廠活性污泥工藝這么容易實現了PN/A,而其它污水廠卻仍舊停留在試驗階段,即便是能耗完全自給的先驅Strass廠也沒有穩定的實現deammonification?
實際上,這就是樟宜再生水廠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新加坡地處熱帶,常年污水溫度保持在27-32度,這種水質特性是其實現PN/A工藝的先天優勢。因為該廠好氧SRT只有2.5d左右,這為實現穩定的亞硝化過程的關鍵原因;系統總SRT只有5天,就可以實現PN/A過程,這在其他地域是不可想象的。
曹業始博士團隊采用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和定量 PCR 技術獲得的初步研究結果表明:樟宜活性污泥樣品中明顯存在懸浮或游離的厭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 Brocadia).根據微生物學結果,提出了繁殖快、生長周期短的懸浮或游離的厭氧氨氧化菌在系統中起主要作用的假設. 并在后續荷蘭Delft大學進一步研究中得到證實,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環境生物技術研究室在污泥停留時間約 3 d,溫度 30 ℃的缺氧反應器里進行了厭氧氨氧化菌的生長動力學研究,該培養條件與樟宜回用水 處 理 廠 運 行 條 件 相 似. 結 果 表 明, 以Candidatus Brocadia sp. 40 為主的懸浮的游離厭氧氨氧化菌能在相對較低的污泥齡下得到持留。
進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樟宜廠生物系統總脫氮量PN/A自養脫氮過程貢獻了52%,也就是說,生化過程的脫氮兩種過程并存,常規異養反硝化和短程亞硝化-厭氧氨氧化過程,且后者Anammox的貢獻率更高。2016年曹業始博士發表的論文中,對TN的物料衡算分析結論是,主流自養脫氮過程貢獻了62%。
從現有的公開的報導和研究性論文來看,新加坡樟宜再生水廠理應是國際上第一個大規模尺度上穩定實現主流自養脫氮(PN/A工藝)的污水廠。當然,樟宜WRP的技術路線與Strass完全不同。
三、思考?國內是否能效仿樟宜模式?
樟宜污水廠的先天獨特優勢是:常年水溫保持在27-32度,且樟宜廠生物池總的SRT僅僅是5天。僅此2點,國內污水廠根本無法效仿這條技術路線(除非設計規范和排放出水水質指標進行調整)。即便南方地區也很難實現,因為目前的設計SRT都是在15d以上,這種條件下NOB很難抑制。
如果利用南方地域幾個月的高水溫季節,設計一個短SRT系統,是可以嘗試模范樟宜這種step-feed&短SRT模式。
其實,樟宜項目的成功,不但是得益于當地的熱帶自然條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PUB的強大的國際一流的應用型研究技術團隊和卓有成效的研究,這個技術團隊的研究方向與國際緊密接軌。
其實,未來主流厭氧氨氧化在低水溫地區的應用還要很長路要走,水溫從30度到10度,Anammox的比活性要降低10倍,這個技術瓶頸目前還沒有突破。在中國大多數地域,一年水溫變化較大,在主流實現ANAMMOX穩定過程的路還很遙遠。
荷蘭Delft大學的Mark C. M. van Loosdrecht先生,最近得悉,他好像目前終止了主流厭氧氨氧化中試。
如若有夢,可繼續追尋。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