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務是時下非常火的概念,已成為水務行業發展提升的重要方向。在6月21日舉辦的2017(第二屆)供水高峰論壇上,廣東省水協會長,廣州市自來水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王建平對廣州智慧水務做了主題演講。他從廣東供水行業的發展談起,分享了廣州智慧水務的實踐經驗,對未來智慧水務的發展方向做出思考。
廣東省水協會長,廣州市自來水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王建平
以下為嘉賓現場發言內容(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廣東供水行業發展概況
城市供水行業的發展與地區的城鎮化水平人口數量密切相關。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廣東省的GDP連續28年全國排名第一。廣東供水總量保持與廣東GDP同步發展。在“十三五”期間,廣東的供水也將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
廣東是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省供水協會改革起步較早,1986年成立了廣東省供水協會,較早脫離政府行政管理,為全國水務行業協會的改革發展創造了先行先試的寶貴經驗,目前協會會員單位發展到223個。協會著力提升行業技術實力,建立了12個領悟專家組成的行業專家庫,成為解決疑難問題和提高應急處理能力的智囊團。建立了覆蓋東江、北江、韓江、西江流域的原水水質監測與預警體系,確保省內用水安全。前不久,廣東與云南、廣西共同建立了珠江流域沿線原水水質監測與污染預警系統。同時,廣東水協積極發揮了企業與政府間的橋梁作用。
廣東的水務企業改革呈現多種模式,既有原有水務公司通過資本運作整合資源做強做大,像深圳水務和粵海水務;也有地級市成立供排水一體化的水務公司,例如湛江水務和中山公用水務;還有從水源到終端全鏈條管理的企業,像廣州市自來水公司。
廣州智慧供水實踐經驗
廣州的智慧供水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初級階段是從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全國的供水系統都是剛剛起步,僅水廠有監測系統,管網沒有模型或只有少量監測點;中間階段是2000年到2015年,建立獨立的系統如管網管理的GIS系統,包括管網的模型和大量的監測,廠站實現自動化;從“十三五”期間至未來,廣州市自來水公司將進一步發展,把各個分散獨立的系統向云端整合,往智能化邁進。
(一)以水質為核心,建立從水源到終端的全過程控制系統
王建平強調,水質管理是供水企業的核心,廣州水司從水源到終端進行全過程的監控和管理。廣州水司是以保障用戶終端為首要前提,從終端反向追溯源頭,提升供水安全性。終端方面,我們的水質監控做到入戶監測,并有面向終端用戶的水質公示。水源方面,廣州主要有東江、北江、西江三大水源,并通過管網上300多個壓力遠程監控點,402個管網水質監測點,252個流量監測點等在線監測設備實現了生產供應全過程監控。水廠實現自動化監控,通過數據采集、處理分析、自動控制實現供水智能生產。在管網方面,我們已建立調度SCADA系統、GIS系統,對廣州供水狀況進行實時分析及宏觀調控,目前可以做到每天對廣州市的供水量進行預測,確保每天能夠達到最佳供給。廣州水司的客戶服務系統,也已面向客戶服務20年。目前,這些系統的應用正在不斷的完善。
(二)著眼于建設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的管網運行系統
王建平表示,廣州市自來水公司推行互聯網+供水網格化的管理模式,在供水區域劃分了4個一級分區,34個二級分區,在此基礎上設立了357個更細的供水管理分區,每個網格用戶數約6000戶。利用智能化管理平臺,整合服務、營業、管網三大資源,形成公司-分公司-網格管理分區的管理格局。公司已建立4個供水網絡管理示范區,以智能供水為核心,利用百度地圖的平臺及云服務的技術,用平板電腦實現現場抄表,管線及設施巡查、維護,創建面向終端的客戶服務等功能。廣州目前已經安裝14萬只智能水表,由廣州水司自主開發。目前廣州城區內新建的小區均安裝智能水表,智能水表就是一個家庭的畫像,通過它可以探索家庭的用水規律,對客戶進行細分,利于供水企業向用戶提供更精細化的服務。
工作人員用APP抄表
(三)倡導微創新樹立廣州供水云服務管理平臺
現在是一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微信幾乎成了人們最頻繁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廣州水司抓住任何與用戶溝通的渠道,建立“廣州自來水96968”的微信平臺,運用微創新,與客戶形成了長期有效的、快捷的雙向溝通和信息共享渠道,提升服務水平。目前我們微信用戶已突破34萬,通過微信平臺,向市民提供水費繳納、賬單查詢、微信報漏、業務辦理、電子發票、停水信息、水質上門檢測等10余項一站式線上服務,并且功能仍在不斷完善。96968供水服務熱線是廣州市第一條24小時服務的公用事業服務熱線電話,已經暢通運行20年。現在廣東省十多個地級市都在共享使用這個平臺,我們正在通過不斷的提升和創新,將它打造成廣東省供水的智能化服務平臺。廣州水司多年與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合作,通過第三方調查用戶滿意度,剖析用戶的需求,并反饋給我們,助力我們不斷完善和提升服務。多年來,廣州自來水供水服務一直穩固提升,2017年比2013年上升13個百分點。
智慧水務的未來發展思考
編輯:洪翩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