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環境
(一)狀況
1.河流型地表水環境質量
2016年,廣西51條主要河流水質總體優良,97個斷面有92個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的Ⅰ類—Ⅲ類標準,水質達標率為94.8%,與2015年相比上升1.7個百分點。
珠江水系、長江水系、獨流入海水系年均水質大部分能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Ⅲ類標準。珠江水系下雷河和獨流入海水系南康江、西門江、欽江的年均水質未達到Ⅲ類標準,水質狀況為輕度污染。
2016年,廣西河流水質平均綜合污染指數相對較高的是獨流入海水系西門江、欽江、白沙河、南康江、九洲江、南流江、茅嶺江、大風江、武利江以及珠江水系武思江、下雷河等。
2.湖庫水環境質量
2016年,廣西對22座湖庫開展水質常規監測,有21座水庫滿足Ⅰ~Ⅲ類水質標準。其中,澄碧湖水庫為Ⅰ類水質;達開水庫、天生橋水庫、平班水庫、龍灘水庫、青獅潭水庫、西津水庫、巖灘水庫、百色水庫、那板水庫、鳳亭河水庫、蘇煙水庫、小江水庫、紅花水庫、合面獅水庫、拉浪水庫等15座水庫為Ⅱ類水質;平龍水庫、六陳水庫、大王灘水庫、土橋水庫、龜石水庫等5座水庫為Ⅲ類水質;武思江水庫為Ⅴ類水質,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磷。21座水庫為中營養狀態,武思江水庫為輕度富營養狀態。與2015年相比,18個斷面水質持平,4個斷面水質好轉,其中澄碧湖水庫水質由Ⅱ類變為Ⅰ類,天生橋、平班和龍灘水庫由Ⅲ類變為Ⅱ類。
3.城市地下水環境質量
2016年,廣西共設地下水環境監測點476個,監測面積6626平方公里。地下水水位變化幅度小,一般小于10m,局部地段達10~20m,為正常波動范圍。與2015年相比,柳州市、玉林市、河池市、北海市監測區地下水平均水位表現為小幅上升,南寧市、桂林市監測區地下水年平均水位表現為小幅下降。廣西地下水水質穩定,局部存在點狀或小面積的片狀污染,89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枯水期水質優良(Ⅰ類水)12個、良好(Ⅱ類水)30個、較好(Ⅲ類水)3個、較差(Ⅳ類水)32個、極差(Ⅴ類水)12個,與2015年相比,優良(Ⅰ類水)減少3個、良好(Ⅱ類水)減少4個、較好(Ⅲ類水)減少2個、較差(Ⅳ類水)增加3個、極差(Ⅴ類水)增加6個;86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豐水期水質優良(Ⅰ類水)11個、良好(Ⅱ類水)32個、較好(Ⅲ類水)3個、較差(Ⅳ類水)30個、極差(Ⅴ類水)10個,與2015年相比、優良(Ⅰ類水)增加2個、良好(Ⅱ類水)不變、較好(Ⅲ類水)減少1個、較差(Ⅳ類水)減少5個、極差(Ⅴ類水)增加4個;主要超標組分為氨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鐵、錳、汞等。地下水水質變化呈現豐水期趨好、枯水期變差的特征。
4.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環境質量
2016年,對14個設區城市的58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開展水質監測,其中,地表水源地50個、地下水源地8個,在用水源地39個、備用或規劃水源地19個。設區城市58個水源地達標率為89.3%,水量達標率為93.0%;其中,39個在用水源地達標率為92.3%,水量達標率93.0%。與2015年相比,水量達標率下降5.1個百分點。
2016年,對73個縣級城市(城鎮)的139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開展水質監測,其中,地表水水源地120個、地下水水源地19個,在用水源地94個、備用或規劃水源地45個。139個水源地達標率為82.0%,水量達標率為97.4%;其中,94個在用水源地達標率為84.0%,水量達標率97.4%。與2015年相比,水量達標率上升5.1個百分點。
5.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
2016年,廣西近岸海域海水質量總體良好。44個監測站位中,海水水質優良率為81.8%,比2015年下降9.1個百分點;海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88.6%,比2015年下降2.3個百分點。
2016年,廣西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優良。44個監測站位中,達《海洋沉積物質量》(GB 18668-2002)第一類標準的站位比例為97.7%,達第二類標準的站位比例為2.3%;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100%,與2015年持平。
(二)措施與行動
·著力推進《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
自治區人民政府與14個設區市人民政府簽訂《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對“十三五”期間各市水污染防治、水污染物減排目標提出明確要求并納入績效考核內容;印發《廣西水污染防治行動2016年度工作計劃》《2016年廣西城鎮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工作計劃》《廣西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廣西生態養殖“十三五”規劃》《2016年廣西推進稻田綜合種養業發展實施方案》等系列規劃方案,對“水十條”各項工作作出部署。自治區有關部門采取綜合督查與專項督查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工作督查力度,推進“水十條”任務及水污染物減排措施的落實。
·重點推進“一海五江河”污染防治
廣西將近岸海域和九洲江、西江、南流江、欽江、盤陽河列為污染防治重點予以推進,印發實施《廣西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十三五”專項規劃》《南流江-廉州灣陸海統籌水環境綜合整治規劃(2016—2030)》等規劃,投入約10.6億元開展工業、生活、畜禽等污染治理,加強工作督查,嚴格水污染防治目標考核。
完成新建縣級以上污水處理項目2個,提標改造項目1個;新建縣級以上城市污水管網項目26個,新增污水管網162公里;全區開工建設313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消除黑臭水體19條,共計45公里。劃定重點流域禁養區768個,面積5217.4平方公里;關閉或搬遷生豬養殖場3153個,關閉其他畜禽養殖場62個,折合7.72萬頭豬當量;清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畜禽養殖場104家,清拆面積11.07萬平方米;推廣“高架床+微生物益生菌”生態養殖模式養殖場320家,創建自治區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49家。繼續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投入農村環保專項資金2.18億元在11個縣(市、區)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143個,受益人口約19.09萬人。建成60個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關停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十小”企業69家。
·加強跨界河流水污染聯防聯治
自治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簽訂了《九洲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進一步深化兩省區九洲江流域污染防治合作,九洲江粵桂交界斷面水質達到國家考核要求;與云南、貴州、廣東三省共同簽訂了《滇黔桂粵跨省(自治區)河流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防治協作方案》,建立了例會制度、重大水污染事件通報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建設與保護
劃定完成廣西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并實施保護,完成1080個鄉鎮和3260個農村1000人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待批復實施。下達4000萬元專項資金安排實施30多項重點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項目建設。2016年度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國土資源廣西部分)在廣西共投資1500萬元,計劃建設站點150個,計劃進尺7320m,截至2016年底,已完成建設站點96個,在建站點27個,站點建設完成任務量的64%,鉆井進尺完成96%。
·爭取中央專項資金與項目
2016年,九洲江流域專項治理獲得中央財政3億元治理資金支持。9個湖泊納入國家《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0年)》,其中,龍巖灘水庫、青獅潭水庫生態環境保護建設項目獲得2016年中央專項補助資金2.01億元支持。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