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在厭氧消化上,我們國家和發達國家相比,這里有一張圖差距很大。這個差距的原因大家很清楚,主要是原來的厭氧消化的相對來說效率比較低,那么同時我們在厭氧消化完了之后的污泥,到底怎么去處理,包括沼氣的問題,包括我們的沼液凈化。厭氧消化在2012年左右,經過專家層面,經過很認真的討論,當時張悅司長提出了我們要克服我們現在國家污泥厭瓶頸的技術路線,就是高級厭氧消化,就是英國這么一個技術的路線。在這個技術路線的指導下,我們國內科研院所和企業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是針對我污泥當中的有機物,它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可降解,有一類是不可降解,可降解的有機物是碳氮硫磷,怎么提升我們污泥厭氧消化的效率,能夠真正的提升我們適合我國污泥泥質這樣一個技術。
首先我們在研究當中發現,污泥的含砂量對厭氧消化的影響很大。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實驗的驗證,這一點也是我們國家污泥在厭氧消化當中遇到的一個很大的瓶頸,就是有機質越高,產渣率越低,產氫率越低。我們進行了一些研究,包括污泥里面的含砂量的分布和特征。我們可以看到污泥的里面含的砂為什么砂提不出來,跟我們效率有關系,還有砂的濾徑有關系,很細,和我們的大氣層一樣,和我們街道的路面瀝青質量也有一系列的關聯。我們在這個基礎上,現在已經證實細的含砂對污泥厭氧消化的影響,為什么我們現在大家知道我們的厭氧消化的降解率最多到50%,通過熱水解到60%,這個砂二氧化硅和蛋白質結合,形成難降解的有機物,這是一個研究的重點。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第二個在脫水污泥,包括到20%含砂率污泥,厭氧消化是可行的。在到20%的時候解決工程上的攪拌和傳質的問題,20%厭氧消化是可行的。第三個在厭氧消化當中,熱水解它對厭氧消化的效果效能,包括它的影響因素,包括物質遷移轉化,在前面五年做了很詳細的研究,也取得了比較清晰的方面的認識。第四個方面,協同厭氧消化的上面,協同的作用,協同的機理,在這方面,我們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在這方面應該說取得了比較清醒的認知。剛剛張司長提到了,為什么餐廚+污泥,對厭氧消化的穩定性,包括沼氣的含量都有很好的提升,這方面我們在理論研究方面都做的比較好的回答。最后一個,我們在高級厭氧消化,它的微生物學的過程,特別是電子的轉移,電子的受體方面,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總體來說,我們國家不只是我團隊,我們國家在高級厭氧消化方面,不管是在論文的引用、專利,我們目前是排在全世界首位。同時在前面應該十二五期間,解決了一個是高轉化的問題,高效益的問題,高負荷的問題,還有高品質,就是污泥最后出來以后怎么樣去實現土地利用。這里有一個森林的圖,這是用污泥種的樹的圖。總體來說,我們現在的厭氧消化技術已經從低濃度向高濃度的轉化,單一的機質向多機,多種有機物的機質是現這方面的轉化。
作為十三五我們接下來在污泥方向上,剛剛我講了我們有很多的報告,到底要往什么方向發展,我自己個人認為,第一個我們要補短板,就是在十二五開發的一系列的技術,包括形成的技術路線要進行評估,要進行全生命周期評估,要對地方上在污泥技術路線選擇提供很有利的技術支撐。第二個我們要建立我們國家的污泥處理處置的體系。剛剛講了我們現在的污泥處理的方法技術基本上沿用傳統國外這樣一個體系,但是我們的污泥量大,有機質含量高,環境容量低等等因素,促使我們建立機制的體系。第三個標準很重要,盡管在十二五建立了一些標準,但是還是遠遠不夠的。第四個不管怎么樣,我們的污泥處理處置和應用密切相關,再好的技術,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應用,那也不是一個很好的技術,在應用方面我們要進一步的加強,同時要促進成果,就是示范工程的建設等等。總體來說,我認為我們的關鍵詞在十三五應該是“高標準、高品質、全鏈條”這個是我們接下來要解決我們污泥處理處置必須掌握的一個方向。
總體來說,剛剛張司長提到了,我們現在其實已經進入了另外一個發展階段,就是循環綠色低碳健康,這是我們未來發展的目標。我們也知道全球現在在污水處理方面資源化,污染物的資源化回收是一個熱點,而且新的技術,新的原理層出不窮。同時我們知道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如果實現污水資源化利用的話,應該是和污泥資源化利用分不開。因為污泥是污水當中污染物的濃縮后的一個載體,所以就是說在污泥的資源化的利用,我們相信在今后的相當一段長的時間還是一個研究的熱點。在高含固污泥厭氧消化,國家通過基金委的支持,863科技支撐的支持,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經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
當然離真正的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還是有一段的距離。最后一個,我們有很好的市場,同時又很大的科技投入,我們在座的企業,在座的專家,關注高標準,高品質全鏈條解決方案,我相信都能成為污水污泥資源化利用新技術的領跑者。只要我們好好的努力,只要我們抓住創新這條主線不放。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