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溫厭氧的溫度
1、40℃以下,溫度越高,活性越強(中溫厭氧);
2、一般超過40℃,產甲烷菌嗝屁,整個系統會酸化失去處理效果(中溫厭氧);
3、40-41℃,如果溫度較為穩定,還能勉強運行,切忌不要發生溫度波動,當然這樣做很危險;
4、30-40℃之間,理論上溫度越高越好,但是實際觀察差別不算巨大,運行時差不多就行,加溫花錢不少;
5、30℃以下,甚至不足20℃,常常是UASB運行調試失敗的重要原因;
6、溫度不足時常采用蒸汽加熱,蒸汽加到進水管或配水池內,不能直接加入厭氧反應器中。
3、中溫厭氧的pH
目前最常見說法是pH控制在6.8-7.2,所以大量的厭氧調試人員拼命追求加堿調pH的精度,其實,這與DO的內容類似,pH這也有必要搞清楚是誰的pH?
pH值6.8-7.2是綜合了中溫厭氧反應器中以產甲烷菌為主,輔以大量其他厭氧菌后,綜合得出的經驗值。這個值,是針對厭氧系統中的微生物而言,而不是針對進水出水;因為廢水經過生化反應后,pH或升或降,有些變化在所難免,這一點較好理解,那么pH變化都有哪些情況呢,總結如下:
1、有機酸的轉化:
有機物水解成有機酸,中性變酸性,自然酸增加,pH下降;(較)長鏈脂肪酸分解為短鏈的,酸增多,pH下降,可以理解為酸化過程表現,前兩種在產甲烷受抑制時會體現較為明顯;VFA降解,有機酸變為無機的CO2,且還可以脫離水相,總之就是酸減少,pH上升,可以理解為產甲烷過程的表現,厭氧出水經過暴露跌水,會有明顯表現。
2、硫酸鹽還原:
硫酸鹽在SRB(硫酸鹽還原菌)作用下還原為H2S,增加堿度,表現為pH的上升,但也就在6變7這個樣子。
3、有機氮釋放氨:
蛋白、氨基酸等分解,導致氨氮增加,堿度隨之增加,pH上升,實際中蛋白水、淀粉水極常見,經常發生厭氧進水pH=4,出水pH=7。
4、甲醇產甲烷:
這個比較特別,由于產甲烷過程中生成一定的弱酸性物質CO2,所以這個產甲烷反應導致向酸性變化,但是只有在甲醇含量較高時才可能出現。
4、厭氧的常見抑制
在厭氧消化階段,許多化學物質能夠影響消化過程微生物的生理活動,稱之為抑制劑,包括有揮發性脂肪酸,硫化物或硫酸鹽,氨氮,重金屬,氰化物,酸類、苯等某些有機物質,下面簡單介紹有代表性的三種。
1、VFA。
高濃度下,低pH下,有直接抑制。當然,VFA積累,本身也會促使pH下降,這就容易產生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厭氧系統檢測出水VFA是很有必要的,一旦VFA出現不正常,而又沒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控制,很可能一酸到底。不過,過分的強調VFA的抑制性就偏激了,VFA中的乙酸,可是直接產甲烷的底物。
2、氨氮。
高濃度下,高pH下,有直接抑制。一般來說,500ppm以下絕對沒問題,500-1000ppm,顆粒污泥,運行上幾個月看起來問題也不大,但是不保證長久下來不需要更換污泥,1000ppm以上,考慮放棄。氨氮有個附加問題,就是同時存在P和Mg時,容易發生鳥糞石結垢,這時IC比UASB有優勢,基本上只會在出水管緩慢結垢,而不是整個反應器內。
3、硫酸鹽。
可以講硫酸鹽本身沒什么,除非上萬的濃度影響了滲透壓。但是SRB(硫酸鹽還原菌)這種細菌搞破壞,它把硫酸根轉化為H2S,還消耗產甲烷菌的碳源底物。一般來說,COD在5000mg/L,硫酸鹽在1500mg/L,顆粒污泥運行沒問題。再高不好講了。很多水友說碳硫比在某個數值合適,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說法,這種思想下做出來的厭氧實際會出麻煩。因為碳硫比合適只是保證了產甲烷可以正常進行,不至于被選擇性抑制。但是高的硫酸鹽含量下,還原形成的H2S濃度也會更高,當然,H2S在低pH下毒性更強大。
編輯:李姝樂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