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我國水務行業發生了劇烈的變革與轉型,首創股份作為行業內較早進行市場化開拓的企業之一,對行業的變革和轉型有很深的體會。首創股份一直積極把握趨勢,“2017(第十五屆)水業戰略論壇”現場,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政結合首創股份的實踐探索,從理念認識、政策要求、具體案例等方面分享了“以水生態為核心的現代城市價值管理”經驗與思考。
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政
水生態已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關鍵命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圍繞水生態首創股份抓住三個重要趨勢:
其一、從人水關系來看,過去是用水、治水,現在更加強調人水和諧。水是生命之源,是文明之源。“水”和“交通”是現在城市的起源,交通已經可以通過人的努力來解決,但水越來越短缺,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人類活動對水的索取,已經逐漸超越了水資源的循環再生能力,導致水短缺,甚至成為世界性問題。
現在提倡的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一方面是要加大環保投入,不斷改善水系統的自我維持和更新能力。另外一方面必須從根本上轉變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減少人類活動對水系統的破壞,最終實現和諧共生、良性循環,使水資源能夠永久性的支撐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其二、從水的性質來看,過去被當作一種可開發資源,現在已成為城市發展的基礎性要素。傳統的城市管理更側重于就水論水,側重于開發利用,基本上是由政府來主導,追求的是水資源的最大化經濟價值。在一段歷史時期之內,這種方式應該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伴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以及水資源的日益稀缺,水的價值越來越凸現,水的屬性變的越來越多元化,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水經濟的“七水共治”理念已經成為業內共識??梢哉f,水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要素,“量水發展”不僅是節約資源的形勢所迫,更是主動提升城市價值的內在要求。
在未來的城市管理中,必然要將水生態作為一項關鍵要素。在解決水短缺、改善水質量的同時還要立足水環境,進一步推動城市的發展建設,通過水生態重塑城市的精氣神。近年來,首創股份提出了“以水定城、以水定業,以水定人”,讓城市因水而靈,因水而美,因水而生,讓“水生態”成為城市的亮麗名片。
其三、從水務業態來看,過去主要是單個資產的分散經營,逐漸轉變為水環境綜合服務。水務行業市場化的發展歷史實際上并不長,根本動力是政府的投融資體制改革。
政府投融資改革有兩大目標:引入社會資本,能夠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擴大水處理的供給能力;引入市場機制,彌補行政機關的專業短板,提高資產運營效率。
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目前企業已經成為水務投資的主力,水行業由政府壟斷已經轉變為充分競爭,甚至是過度競爭,也培育出了一些專業化發展的優秀企業,但水行業仍然存在分散、割裂,且技術門檻較低的問題,社會資本的專業、技術、能力等優勢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特別是在當前PPP熱潮中,一些項目涉嫌變相融資,已經引起了業內的反思。水環境綜合服務是一個必然趨勢,行業要轉變單一的資產經營模式,做好政府的伙伴、參謀、助手,分享城市價值提升的長期收益。
根據首創多年的探索發現,當前水環境綜合服務有兩個方向:一是產業鏈的深度開發,從技術升級入手,打通水源、供水、排水、污水、中水回用的價值鏈條,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能量、價值被充分提取出來。二是多樣化服務,在承擔區域綜合治理項目的同時,不斷增強對水生態價值的解讀能力,逐步促進水環境資產的商業化運營,或者將水生態作為吸引人口的基礎設施,能夠進一步衍生出產業、居住、休閑、娛樂等新的業態,打造創新的商業模式。
水生態綜合服務需要建立政策協同體系
首先,頂層設計要體現系統效益最大化原則。目前水處理指標基本上是COD、BOD等單項指標,都是從某個環節的單項指標去做評價,很少能夠綜合考慮。實際上水生態擁有一條比較長且復雜的、綜合的價值鏈,如果缺乏正確的導向,可能在某些環節做到了極致,但綜合考量時,卻發現效果并不好。
比如水處理,雖然現在強調減排,但在一些環節實際上增加了碳排放。又如在某些環節經過處理后,有些被認為沒用的東西,如果從系統中統籌考慮、得到充分利用,可能會成為新的資源和能源。由此,如果不進行綜合考慮,實際上是一種經濟浪費,因此在頂層設計的時候首先要明確目標,站到更高的層次看待平衡問題。
現在有的國家,包括歐盟已經提出零排放、碳平衡等理念,我們也要結合國情,結合區域特點,提出一些總目標。在此基礎上,依據價值鏈進行統籌,研究總規劃、總流程、總成本,通過科學的辦法,選擇合理的輸入與輸出,由大到小、化整為零,進一步分區分解,通過總目標引導下的各個局部優化,匯總找到最優的效益池。把這個鏈條梳理清楚了,也就明確了水生態的系統設計、流程控制和價值關鍵點。
目前首創股份已經在研發專項中把協同體系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希望能夠導出一套最后能實現碳平衡量化的目標值。
其次,價值管理要充分整合并科學配置內外部資源。這種整合和配置有兩個要點,一是選擇合適的社會資本,二是政府與企業的良好合作。政府要充分盤點內部資源,合理預判未來的增值空間,能夠引入外部資源,導入價值和相應的實現路徑。必須明確,政府要找的是智庫,是伙伴,不僅僅是單純的銀行和施工單位。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