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升級再生資源產業。在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舊輪胎、廢塑料、廢棄電子產品等重點領域實施資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設,開展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工作。引導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向規模化發展,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再生資源骨干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在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中的帶頭作用,有效整合各類資源,逐步完善再生資源的回收、加工、利用循環體系,推進再生資源產業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
3、大力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實施高端再制造,針對盾構機、重型機械、專用設備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可靠性要求的大型成套關鍵零部件,組織實施無損檢測、產品剩余壽命評估、深度拆解、零部件綠色清洗等再制造技術工藝應用示范;實施智能再制造,大幅提升傳統機電產品以及通用型復印機、打印機等電子信息產品再制造生產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再制造舊件溯源及產品追蹤信息系統,提高再制造產品的自我診斷和在線監測能力;實施在役再制造,在石化化工等流程工業領域,對老舊和性能低下、故障頻發、技術落后的在役機電裝備進行個性化再設計,利用再制造技術工藝實施改造升級,顯著提升裝備節能、環保、安全水平和長周期運行能力。
進一步加快我省合肥再制造產業集聚區和蕪湖、馬鞍山再制造產業園區建設,形成以合肥市為中心,輻射周邊省份的國家級再制造產業集群。
專欄2再制造產業發展專項
以關鍵核心零部件再制造和生產再制造設備、材料為突破口,培育我省再制造產業,推進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
一區兩園:合肥再制造集聚區、蕪湖再制造工業園、馬鞍山再制造工業園。
合肥再制造集聚區以工程機械、特種裝備、關鍵零部件、兼以部分表面修復為產品和技術主導;蕪湖再制造工業園主要以再制造設備、材料以及汽車發動機再制造為核心;馬鞍山再制造工業園以表面修復為主兼以部分機電產品再制造。
發展目標:以一區兩園為發展節點,通暢再制造上下游產業鏈,在全省形成由再制造逆向物流中心——清洗拆解檢驗檢測——應用再制造技術、設備、材料再制造機電產品——申報再制造產品認定——推廣再制造產品——使用再制造產品的產業體系。
(四)壯大節能環保產業。
1、推進節能技術與裝備產業化。依托合肥、馬鞍山、蕪湖、蚌埠等市技術和產業基礎,以節能裝備制造企業為龍頭,圍繞應用面廣、節能潛力大的余熱余壓利用、工業鍋爐(窯爐)、電機系統、高效節能變壓器、智能電網等重點領域,促進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重點開展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實施一批重點產業化示范和規模化應用項目,打造節能裝備研發制造產業基地。
2、推進環保技術與裝備產業化。圍繞“三廢”污染防治技術和裝備、城鎮污水污泥處理處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以及新型綠色環保材料和產品生產等領域,以合肥、銅陵、蚌埠等市為重點,依托龍頭企業,聯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大力推動相關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和產業化應用示范,加強關聯產品開發,完善產業鏈。壯大環保技術裝備生產和污染治理企業集群,形成集設計、制造和生產為一體的環保裝備研發產業基地。
3、培育節能環保服務業。依托合肥、蚌埠、蕪湖等市良好的節能環保服務業基礎和產業綜合發展優勢,大力發展合同能源管理,組織省內有條件、有市場、有技術的節能服務公司開展企業能源診斷,培育示范效應明顯、國內影響力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節能服務企業。
專欄3“五個一百”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專項
大力實施工業領域節能環保“五個一百”專項行動,通過推廣先進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產品,支持節能環保產業項目建設,引導節能環保制造和服務企業發展,積極培育綠色經濟增長點,發展綠色朝陽產業。
大力實施余熱余壓利用設備、新型高效節能鍋爐、垃圾焚燒發電設備、高效節能變壓器、節能電機系統等重點項目,加強余熱干燥設備、余熱蒸餾設備和余熱發電鍋爐設計、制造和應用,推進節能技術與裝備產業化。
圍繞工業污染治理、大氣及水污染防治、煤炭高效潔凈利用、城鎮污水污泥處理處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和裝備等領域,推進環保技術裝備與產品產業化。
圍繞“廢棄資源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建設再生資源回收產業基地,加快廢舊汽車、家電、廢鋼、廢鉛酸電池、廢舊塑料、輪胎和生物質廢物等回收再利用技術及裝備開發,建立再制造產業體系,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和裝備產業化。
培育節能環保服務業基地,引導一批節能環保服務企業成長,形成節能環保工程設計、施工和運營總包服務全產業鏈。
(五)創建綠色制造體系。
1、設計開發綠色產品。引導和鼓勵創新能力較強的國家和省級技術中心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等,按照《生態設計產品評價通則》(GB/T32611)和生態設計產品評價規范系列國家標準(GB/T32163)的要求,開發具有無害化、節能、環保、高可靠性、長壽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綠色產品,并實現產業化。
2、創建綠色工廠。優先在冶金、化工、建材、機械、汽車、輕工、紡織、醫藥、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選擇一批工作基礎好、代表性強的骨干企業,通過采用綠色建筑技術建設改造廠房,預留可再生能源應用場所和設計負荷,合理布局廠區內能量流、物質流路徑,推廣綠色設計和綠色采購,開發生產綠色產品,采用先進適用的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淘汰落后設備,建立資源回收循環利用機制,推動用能結構優化,創建具備用地集約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點的綠色工廠。
3、建設綠色工業園區。從國家級和省級產業園區中選擇一批工業基礎好、基礎設施完善、綠色水平高的園區,貫徹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理念,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化利用,推動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在園區層級加強余熱余壓廢熱資源的回收利用和水資源循環利用,建設園區智能微電網,促進園區內企業廢物資源交換利用,補全完善園區內產業的綠色鏈條,推進園區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建設具備布局集聚化、結構綠色化、鏈接生態化等特色的綠色園區。
編輯:葉馨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