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脫貧為先,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聚焦大別山區和皖北地區主戰場,堅持“六看六確保”“四個嚴”基本要求,實施“四個清單”工作機制,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十大工程,努力做到精準扶貧、監測評估、防范返貧、責任落實全覆蓋,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堅持平安為基,大力加強平安安徽建設。堅持預防為先、防控結合,完善公共安全防控體系,構建風險查找、研判、預警、防范、處置和責任落實機制,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生產安全、食品藥品安全、信息網絡安全和生態安全建設,讓安徽社會安定、人民安康!
三、扎實做好2017年重點工作
今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為總抓手,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保持經濟平穩健康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省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財政收入增長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60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節能減排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一)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平穩健康較快發展
以“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抓手,堅持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進展,增強經濟增長動力和活力。
堅決去產能,推動傳統行業脫困升級。完成煤炭、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年度任務,防止已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妥善做好人員分流安置,確保分得出、安得好、穩得住。加強融資支持,有序推進產權、股權交易,妥善處置企業債務。強化市企協調,加快“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支持企業脫困發展、轉型升級。
加快去庫存,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堅持分類調控、因城施策,加快三四線城市商品住房去庫存,采取有效辦法消化商業房地產庫存。把去庫存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落實進城落戶農民住房保障政策,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和公租房貨幣化保障。加強住房市場監管和整頓,規范開發、銷售、中介等行為,堅決控房價、防泡沫、防風險,引導房地產回歸居住功能。
大力去杠桿,確保經濟穩健運行。進一步降低企業杠桿率,支持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擴大政策性融資擔保企業受益面。規范政府舉債行為,加強金融監管,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繼續降成本,增強實體經濟企業發展活力。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擴大小額票據貼現規模和直供電交易覆蓋范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審批環節,削減中介評估項目和費用,進一步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完善勞動力市場和物流體系,降低人工、物流等要素成本。
聚焦補短板,培育經濟發展后勁。持續增加有效投入,擴大制造業投資,遏制“脫實向虛”苗頭。加大創新能力、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領域補短板力度,強化項目帶動,推進“四督四保”,實施一批“十三五”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全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重點項目1600個以上、建成600個以上,實施億元以上技改項目1000項、完成投資6600億元。
(二)持續加強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大力振興實體經濟
全面展開創新支撐體系建設。建設一批重大創新工程:推進科技創新“一號工程”——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創建,啟動建設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規劃建設環巢湖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安徽創新館,打造面向全球的創新成果路演中心。建設一批創新平臺:加快實施北航合肥科學城、中科大先研院二期等項目,支持創建軌道交通輪軸、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等領域研發機構,培育小微企業創業基地30個。發展一批支持創新的金融服務產品:啟動建設綜合性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平臺,加快建立科技銀行和科技保險、科技擔保、科技融資租賃公司,爭取投貸聯動試點,推行“產業+基金”模式,突出發展面向種子期、初創期企業的天使投資。推出一批支持創新的政策成果:改革完善省級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建立健全省級編制周轉池管理制度,鼓勵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和自由流動;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用于有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的比例不低于70%;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推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扶持計劃,營造關愛人才的良好環境。
實施“三重一創”建設工程。加強2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抓好研發平臺建設和產業鏈配套,實現產業基金支持全覆蓋。加強對首批7個重大工程、重大專項的政策支持,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加快產業化進程。實施先進制造業發展“一號工程”,推動江淮大眾新能源汽車合作項目落地。實施航空產業園建設工程,扶持一批通用航空整機及關鍵零部件制造企業。加大重大裝備首臺套推廣應用支持力度,將新材料、關鍵零部件納入首批次應用保險保費補償范圍。實施100項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00家。
大力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制造強省,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積極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務型制造,加快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開展“互聯網+”制造行動,積極創建智能制造示范區,建設100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支持制造業綠色改造,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培育一批綠色產品、工廠、園區和供應鏈。加快建設技工大省,實施“江淮工匠2020計劃”,開展面向農民工、高校畢業生、企業職工、退役士兵等群體的技能培訓,建設一批公共實訓中心和職業技能培訓基地。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