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假設的模型里,淮河兩岸所有果實大小的平均值是一樣的(D=2),但是緊鄰河岸的地方,果實大小預期值產生了斷裂,南岸果實的大小D=2, 而北岸D=0。
如果假設淮河沒有污染,北岸和南岸種的果樹都不受污染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那么結的果實大小會怎樣呢?這種情況下,果實大小在淮河兩岸就不存在截距差了,兩岸結的果實是一樣大的,沒有了斷點。請看下圖。南岸果實的大小還是D=2,但是北岸果實平均值更大(D=4)。
講完這個例子,我們再回來討論淮河南北的壽命問題。如果原作者認為的原因(淮河北方由于取暖產生的污染)不存在了,平均壽命的趨勢線在淮河兩岸就應該連續起來,那么圖中右側的灰色曲線就會變成下圖中的藍色曲線:
也就是說,在沒有空氣污染的情況下,北方人民的壽命應該是按照藍色曲線來預期的。淮河平均緯度大約是北緯33度,那么從北緯28度到北緯43度有個接近線性的趨勢,越往北方人口壽命越高。差不多緯度每升高2度,壽命就增加一歲。
現在我們可以重新解讀一下這個減壽5.5年的結論了:如果淮河北方沒有空氣污染的問題,會比南方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高出大約5.5歲。而正是因為北方的空氣污染,給了南方人一個跟北方人壽命持平的機會。 這很奇怪嗎?這一點兒也不稀奇!很多研究都表明人類居住在溫度相對低的地區,會比較長壽。這是因為人類的基礎代謝屬于生物化學反應,隨溫度升高而加快。溫度高,代謝快,人體損耗就會增加,壽命就會縮短。
回過頭來,再重新看一下我們上面提到,媒體們對這個結論的解讀:
不難發現,媒體文章的標題都跟原文結論有很大偏差。原作者說的是北方人均壽命比沒有污染的情況下減少了5.5年,而不是比南方人少了5.5年。這個減壽5.5年的結論,其實跟南方人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原作中還分析了很多其他變量,提供了大量的數據圖表。這里我們只分析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數據和一張圖,對比媒體文章的標題,已經可以看到不契合的部分。如果仔細對比原文和媒體的報道,或許還會發現更多問題。
對于原文作者,我們作為吃瓜群眾,不黑不粉,只希望澄清一些誤讀誤解。媒體解讀科研文章,首先需要深入完整理解原文,才能避免扭曲誤導。至于原文的結論,只能代表原文作者的觀點,正確與否,還有待進一步檢驗研究。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