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鎮水環境污染問題嚴峻,治理刻不容緩。針對村鎮水環境污染現狀,桑德以“防洪優先、控源截污、分級凈化、循環利用、智慧運營、水系連通、人水共融”為治理方針,提出村鎮污水及流域水環境治理整體解決方案。
一、點源治理技術方案
1 SMART-PFBP多級生物接觸氧化工藝技術
技術原理
生物接觸氧化法是一種典型的生物膜法,其核心是在反應池中填充填料,在填料上培養生物膜,利用填料上的生物膜與污水接觸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從而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使污水得到凈化。多級生物接觸氧化技術是在傳統生物接觸氧化法的基礎上將反應單元設計成多級形式,使得原單級或二級反應器中的混合菌群在多級反應器中形成優勢菌自然分化,各級中的優勢菌群功能發揮到最大,使得處理效率大大提高。
工藝流程
SMART-PFBP多級生物接觸氧化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生活污水由排水系統收集后,進入污水處理站的格柵井,經人工格柵去除較大的懸浮物及顆粒雜質后進入調節池,進行水量水質調節,再由提升泵送至多級處理單元。在處理單元內,通過生物填料上面的厭氧、缺氧、好氧微生物等的生化反應,在去除有機污染物的同時,實現同步硝化和反硝化,達到脫氮除磷的目的。通過多級生化處理后的水進入澄清沉淀池進行固液分離。當出水要求達到一級A標準或是更高標準時,可增加生化處理單元,達到進一步去除污染物的目的。同時,在澄清沉淀池后設置石英砂過濾器,沉淀池上清液經自吸泵輸送到石英砂過濾器進一步除掉懸浮物等污染指標,從石英砂過濾器出來的清水經紫外消毒儀處理后達標排放。通過上述處理單元,出水可穩定達標排放。由人工格柵截留下的雜物定期清掏外運,澄清池底部的污泥用污泥泵排到污泥池,污泥池中的上清液自動回流到調節池,底部污泥厭氧消化后濃縮,定期抽吸外運。
技術優勢
● 多級處理,提高處理效率。
● 特殊仿水草生物填料性能優越,生物量大。
● 設備結構設計巧妙,實現無動力自動污泥回流。
● 可提升式曝氣管設計,維護檢修方便。
2 SMART-HRBC高效生物轉盤技術
技術原理
SMART-HRBC高效生物轉盤技術是在傳統生物轉盤的基礎上,通過改進生物盤片的結構及性能,使盤片比表面積及掛膜效率大大增加,從而大幅提高了污水處理效率。
工藝流程
SMART-HRBC高效生物轉盤技術由PST預處理系統、HRBC生物轉盤、WSS泥水分離系統、UV紫外消毒、SD污泥處理系統五個單元組成,出水達到國標(GB18918-2002)一級A或一級B標準。其中HRBC生物轉盤、FT精密過濾、MSD可移動式污泥處理設備是桑德自主研發的核心設備。技術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
技術性能與優勢
● 大幅提高單位設備體積的有效面積,使總體設備處理能力得到提升,同時相對降低了處理負荷,提高了出水水質保障水平。
● 打破常規的圓形平板模式,采用波紋表面盤片,優化了轉盤設備的充氧能力,同時新的盤片提高了設備在轉動過程中的水力學性能,使水槽內的混合液攪拌及對生物膜的控制達到理想的狀態。
● 盤片采用厚度約1.5mm高密度聚乙烯薄板制作而成,具有卓越的耐沖擊性、耐老化性和耐腐蝕性。同時,盤片表面經特殊的拉毛處理后更易于附著微生物形成生物膜,掛膜時間更短。
● 主軸采用角軸,大幅提高了設計強度,主軸的表面采用了特殊的防腐處理,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能。
● 本設備由多塊盤片插入主軸組裝而成,根據工藝設計分級要求對盤片進行合理分組并加以固定,在省去框架等附屬物焊接的同時,減輕了設備重量。
二、面源治理技術方案
1 面源治理思路
● 綜合整治周邊環境衛生:進行河道及湖泊水域周邊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有效改善村鎮公共水域農業廢棄物收集處理。
● 建設緩沖控制帶:在污染源頭與接納水體之間的過渡地區,植樹與種植林草帶是最佳措施,通過吸收與沉積可截留地表及地下徑流的污染物。如果有畜禽廢棄物,緩沖帶應與沉積物過濾池及人工濕地結合。
● 建設人工濕地:物理作用主要是濕地的過濾、沉積和吸附?;瘜W作用主要是濕地床中礫石及土壤對金屬離子的化學沉淀與離子交換。生物作用包括微生物的降解、轉化和植物的吸收??刂泼嬖次廴究梢猿浞掷锰烊粷竦亻_發包括平流濕地、潛流濕地及垂直流濕地等。
2 面源治理技術方案
● 鄉鎮處理方式:鄉鎮建成率較高,閑置土地較少。運用海綿城市建設思路,采取低影響開發措施(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綠色屋頂等)進行鄉鎮改造,滯留凈化初期雨水,控制面源污染。
● 農村處理方式:農村建成率較低,房屋等硬質表面較少,閑置大量土地。因此可在農田地塊周圍開挖生態截污帶,有條件的地塊建設人工濕地,通過層層凈化來控制農村面源污染。
三、內源治理技術方案
1 清淤
河道清淤是快速降低黑臭水體內源污染負荷的主要方式,也是治理河道黑臭水體不可缺少的步驟之一。河道底泥成分復雜,需要根據不同河道的污染情況制定不同的處理處置方案。在保證清淤效果的前提下,堅持“能不清就不清、能少清就少清”的原則,減少底泥工程量,降低投資。
2 底泥處置
● 原位修復:結合清淤方式,清淤后底泥厚度小于30cm時,直接通過投加底質改良劑進行原位修復。
● 堆山處置:根據水體實際條件,首先考慮用土工管脫水后,在水體附近就地消化做堆置緩坡山體、綠地方案。對于沒有堆置場地的水體,可處置后轉運,選擇一處合適地點,結合園林景觀規劃,建立一個堆山環保公園,這樣既可解決底泥的出路,又可以為市民增加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最重要是可以快速處置底泥,適用于底泥清淤工程工期緊、任務重的特點。
● 衛生填埋:底泥脫水后(含水率60%以下)轉運衛生填埋是快捷方便的處置方式。底泥衛生填埋應嚴格遵守國家現行規范,在保證工程安全和滿足運行工藝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保護環境。嚴格做好防滲措施、氣體收集措施、后期的封場措施,杜絕對周邊環境和居民生活帶來不良影響。
四、水生態修復技術
1 底質改良工程
河道清淤后,清理了一部分的內源污染,但河道底質環境遭到嚴重擾動,底泥水中的污染物更容易釋放到河道水體中,增加河道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因此仍需要采用底質改良型環境修復劑對底質進行改良。
2 沉水植被系統構建工程
構建沉水植被系統時,既要考慮沉水植被覆蓋面積,達到生態平衡自凈要求;也要考慮本系統對外來污水量的凈化效果及景點的分布。各品種間混合搭配,沒有嚴格分隔,以景觀效果為主,逐步調整優化組合。
3 水生動物系統構建工程
水生動物系統是指往水體中投加濾食性魚類及螺貝等,完善水體生態系統中“消費者”鏈條。水生動物的放養,首先是為了實現水體生態系統的平衡,其次也可表現水體中觀賞動物與觀賞植物在視覺和美學角度上的協調統一,達到景觀效果。
4 微生物系統構建工程
在水生態中,作為分解者的微生物,能利用自身的新陳代謝作用將水體中的污染物加以吸收、分解,從而提高水體的環境容量,增強水體的自凈能力,同時抑制了植物病原菌的生長。適時適量地投加專有的水生態修復劑可以迅速地改善水體內的微生物環境,進行水質生態優化,更有利于水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
5 生物強化處理工程
為了增強河道的抗沖擊負荷能力,在河道內采用生物強化技術,在河道內堤防較高的區域、支流匯入口和排污口處設置生物島礁和人工水草,進一步強化水體中的凈化作用,從而保障河道水質達標。
五、智慧水務運營管理系統
智慧水務系統是一套以數據采集與整合為基礎、以數據集中監管為目標、以水環境治理效果考核為核心的信息化系統。采用“互聯網+村鎮水務”思路和集約化管理模式,通過桑德智慧水務系統平臺,實現信息化網絡運營模式,采用遠程監控與定期巡檢維護相結合,可大大減少運營人員,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文/ 魏維利 潘華崟 王俊安 董智明 文一波 單位:北京桑德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小城鎮污水處理與回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