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重慶市環保局、重慶經信委、重慶城鄉建設委員會、重慶統計局及重慶市環保產業協會等聯合開展了重慶環保產業調查。作為環境產業的專業平臺機構,E20環境平臺利用自身在環保產業專業優勢,參與到本次工作當中,并聯合推出了《重慶市環保產業發展報告(2016)》。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多次提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思想,黨中央、國務院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擺在極為重要的位置。而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一支重要力量,在“十三五”綠色發展理念的帶領之下,越來越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視。了解地方環保產業的發展狀況,準確把握環保產業發展趨勢,科學制定環保產業發展政策成為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迫切需求。
在此背景下,重慶市環保局、重慶經信委、重慶城鄉建設委員會、重慶統計局及重慶市環保產業協會等聯合開展了重慶環保產業調查。作為環境產業的專業平臺機構,E20環境平臺利用自身在環保產業專業優勢,參與到本次工作當中,并聯合推出了《重慶市環保產業發展報告(2016)》。
目前為止,我國共開展過四次經國家統計部門批準實施針對環保及相關產業的調查:
首次調查是在1993年,由原國家環保局、原國家科委,原國家統計局等五部委共同參與完成;
第二次調查開始于2000年,在國家統計局批準下,由原國家環保總局開展完成;
第三次調查在2004年,由原國家環保總局會同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聯合開展;
第四次也是最近一次調查開始于2011年,由國家環保部、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聯合發文開展。
這四次國家層面上的環保及相關產業調查為了解和獲取不同時期環保及相關產業發展數據,制定和實施各階段環保產業發展政策、規劃都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然而,我國環保產業調查尚屬運動式的調查方式,并沒有建立常態化的環保統計制度,缺乏連續性數據統計資料。使得在開展下次調查開始時,已有的數據統計,質量控制等方面都無法參考以往的基礎。在統計人員的專業度上,基礎也十分薄弱。這與環保產業的特殊性不無關系,由于環保產業與其他行業融合性強,關聯度極高,各國都沒有建立完善的環保產業統計體系。
此次,重慶市開展的系統的環保產業調查及發布的《重慶市環保產業發展報告(2016)》為地方環保產業協會開展環保產業調查統計起了帶頭作用,也為國家開展環保產業調查起到支持作用,是我國環保產業開展常態化調查邁出的重要一步。
據調查了解,目前我國并未制定涵蓋環保產業體系的行業分類標準,導致各地調查統計的范圍和對象界定不清,各地的統計口徑存在較大的差異。而各國對于環保產業的界定明確的共識是環境服務業和污染防治相關技術產品是環保產業的核心,分歧則集中在與資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潔技術產品領域。
2011年,國家層面開展的環境調查涵蓋了4個領域:環保產品,環保服務,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及環境友好產品,調查的名稱是環境保護相關產業而不是單純的環保產業,而重慶環保產業調查,從“廣義”的環保產業著手,包括環境保護產品生產制造業、環境服務業、節能產品生產制造業、節能服務業和資源循環綜合利用業等五大領域。不僅關心“狹義”的環保產業的核心內容,也包含環境污染可能產生的全過程即生產、使用即廢物的環境安全處置與再利用等環節,及產品生產過程中潔凈技術與產品使用過程中的潔凈產品、節能技術與工藝以及綠色設計。可以說更符合《“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中對于節能環保產業的界定。
“十三五”期間,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已經形成,在《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質改革的總體方案》的部署下,我國將迎來環保產業大發展,完善環保產業調查體系,建立好常態化的調查機制將對我們及時了解行業發展,把握好發展方向,制定政策提供重要的依據。
與E20的聯合,是此次重慶調研報告的創新舉措之一,大膽運用產業研究結構的力量,對數據指標進行橫縱向分析,更深入的解讀和理解當地環保產業發展在全國所處地位。后期宣傳,注重新媒體的傳播力量,全方位多角度的報道和宣傳,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社會對于重慶環保產業的了解和認識。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